健康方面的谣言花样繁多,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传播,许多群众一不小心就中招,掌握识别谣言的技巧非常重要。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时令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上做出健康提示。
警惕“传统文化绑架”
有些健康谣言会利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混淆视听,借传统习俗或者民族文化之名传播一些所谓的“失传的古法”“祖传秘方”等,这些谣言普遍缺乏权威历史文献佐证和现代医学证据支撑。例如,所谓的“神医”们集体“违背祖训”,公布“祖传秘方”,背后是统一的脚本、惯用的思维,卖药获利才是他们的目的。
警惕万能养生“秘笈”
有的谣言擅于制造一些无中生有的养生神话,推荐某种神奇的食物或者特定的养生法,比如说“某某食物包治百病”“一辈子都不用去医院的几条法则”等等,这些看似能“一招制胜”的养生方法,往往隐藏着误区和风险。具有以上特征的信息请大家不要轻信。健康从来不是靠速成法实现的,更没有“偏方”或者“秘方”能包治百病。真正的养生,靠的是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警惕“反权威”的倾向
有些谣言故意以否定主流医学或者权威机构为噱头,如“揭露被掩盖的真相”“医生不会告诉你的抗癌秘方”等等,声称某些治疗方法或者药物的危害极大,以及用未经证实的个人康复经历否定医学共识等等。具有以上特征的信息一定要提高警惕。
警惕“情感操控”
有些谣言会使用大量煽动性、极端化、制造恐慌或仇恨的语言来渲染情绪,例如用“紧急”“速转”“救命”“震惊”“为了家人转发”等等制造恐慌或者道德绑架,再加上滥用感叹号、标红加粗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手段诱导点击转发。看到具有以上特征的信息,请不要轻信。
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如果发现健康谣言或者遇到无法辨别真伪的健康方面的信息,可以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上面的“辟谣平台”进行举报或者检索。陈燕玲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