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瑞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既彰显时代精神,又深植民族文化根脉。中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其思政教育承担着塑造学生思想品格、涵养道德情操、培育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中职思政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学生筑牢价值根基、实现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融入的必要性:为学生成长锚定价值坐标
中职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价值引导直接影响其职业发展与社会角色定位。
(一)引导价值定向,抵御不良干扰
中职学生处于身心发展过渡期,价值判断易受多元思潮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通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等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抵御错误观念,形成积极生活态度与行为自觉。
(二)夯实思想根基,提升综合素养
融入核心价值观能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学生在“爱国” 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敬业”中锤炼职业操守,在“友善” 中涵养人际智慧,实现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素养协同提升,为融入社会、服务国家奠定基础。
二、融入的路径:构建“认知-实践-浸润” 体系
需突破单一教学模式,从课程、实践、文化多维度发力,实现价值引领立体化。
(一)以课程为基,深化价值认知
课程是主渠道,需内容与形式双向革新。内容上,结合专业特色对接价值理念——如汽修专业以“工匠精神”解读 “敬业”,会计专业结合行业规范阐释“诚信”,让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职业准则。形式上,采用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如围绕“职业选择与社会需求”讨论,引导学生在思辨中理解“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增强认同感。
(二)以实践为桥,促进价值践行
依托专业设计特色实践:护理专业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践行“友善”;电商专业开展助农直播,体悟“奉献”;各专业参与红色研学,感悟“爱国”。同时建立“实践记录-反思-评价”机制,通过自评、互评与点评,确保活动实效,实现“知行合一”。
(三)以文化为壤,营造价值氛围
校园文化是隐性课堂。可开展“核心价值观微故事”分享、“技能+品德”评选,让价值理念融入日常;优化环境,在实训楼挂“敬业奉献”标语、宿舍区设“友善互助”宣传栏,形成视觉提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以“平等”指导实训、以“负责”关怀成长,言传身教传递价值观。
三、融入的关键:确保教育实效的要点
中职思政需兼顾学生特点、时代要求与教育规律,避免形式化。
(一)因材施教,精准对接需求
针对学生差异分层设计:动手能力强者通过“技能公益日”(如义务维修)践行“敬业”;表达能力突出者参与“价值观演讲”深化理解;内向学生采用小组合作降低参与门槛。鼓励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实现“精准滴灌”。
(二)与时俱进,创新话语与形式
紧跟时代步伐,将“大国工匠”“科技报国”等案例融入教学,用榜样诠释“爱国”“敬业”;善用新媒体,制作“核心价值观与职业发展” 短视频、开展线上“诚信故事征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吸引力,避免说教。
(三)家校协同,凝聚育人合力
家庭教育是重要支撑。学校通过家长会、线上课程向家长普及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在生活中践行“诚信”(如信守承诺)、“友善”(如邻里互助),让学生在家校一致引导中,将价值理念内化为习惯。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职思政教育,是培养“德技兼修”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课程革新、实践转化、文化浸润,辅以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家校协同,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更能为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动力,为社会输送更多懂技术、有情怀的建设者,为国家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