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温高湿天气中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一杯源自中医智慧的古方饮品“新加香薷饮”,或许是你预防中暑的清凉之选。
对抗“暑湿夹寒”的中药饮品
“新加香薷饮”脱胎于中医经典方剂“香薷饮”,由清代名医吴鞠通优化而成,专为应对夏季特有的“暑湿夹寒”而设。其组成精炼,由香薷、厚朴和扁豆花组成,适当可增加金银花、连翘、荷叶等。
香薷 被誉为“夏月之麻黄”,是方中灵魂。它既能发汗解表,驱散体表因贪凉(如过度吹空调、风扇)所受的风寒湿邪;又能利湿和中,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湿。
厚朴 行气化湿、宽中除满的高手。它能有效缓解因暑湿困阻脾胃导致的胸闷、腹胀、食欲不振、恶心等不适,让气机通畅。
扁豆花 清香解暑、健脾化湿。扁豆花性质平和,能清解暑热之邪,同时帮助脾胃运化水湿。
这三味药组合精妙。香薷主攻外散风寒湿,厚朴主理中焦气滞湿阻,扁豆花主清内蕴暑热并健脾。合力达到祛暑解表、清热化湿的功效,特别适合防治因暑天感受风寒湿邪或饮食生冷导致的外寒内湿证,尤擅化解因贪凉或环境骤变引发的头重身困、胸闷腹胀等不适,是预防“阴暑”的上佳选择。
哪些人群可饮用?
使用新加香薷饮时请务必辨明自身体质与症状,将其作为健康生活方式与科学防暑的补充。
夏季户外工作者或活动者 如交警、建筑工人、快递员、运动爱好者等,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易受暑湿侵袭。
空调依赖人群 频繁出入或长时间处于低温空调环境,室内外温差大,易受“空调寒邪”侵袭,出现头痛、鼻塞、肩颈酸痛、无汗、怕冷、恶心、腹胀等“阴暑”症状。
脾胃偏虚寒或易受凉者 夏季贪食冷饮、瓜果后,常感胃脘不适、腹胀、腹泻、食欲差者。
暑天初感不适者 出现轻微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身困重酸痛、胸闷腹胀、口中黏腻、食欲不振等外感风寒湿、内有湿滞的表现时。
如何正确使用新加香薷饮?
药剂须正确使用方能发挥应有效力。新加香薷饮可代茶饮,也可煎服。
代茶饮 将其作为代茶饮是比较推荐的用法。取香薷10克、厚朴6克、扁豆花10克。放入茶壶或保温杯中。加入沸水约500~800毫升,加盖焖泡15~20分钟。代茶饮用,可续水至味淡。预防性饮用,一般每周2~3次即可。如已有轻微不适感,可每天1剂,连用1~3天。
煎服 将药材稍加冲洗,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水量没过药材约2~3厘米。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10~15分钟,滤出药液饮用。煎服法效力稍强于代茶饮。
四类人群不可用
新加香薷饮主要针对预防中暑和缓解暑湿夹寒引起的早期、轻微不适,即“阴暑”。它不能替代治疗严重中暑的急救措施,也不能代替基本的防暑降温措施。此外,以下四类人群要慎用或不可用此方。
阴虚火旺者慎用 如有长期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盗汗、舌红少苔等症状者,方中香薷、厚朴偏温燥,可能加重不适。
脾胃纯虚无湿滞者慎用 厚朴行气力强,纯虚者可能耗气。
纯阳暑热者不宜 如已出现明显高热、大汗、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等典型的“阳暑”症状(热盛津伤),此方温燥,不对证。
特殊人群注意 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年老体弱者,以及有严重慢性疾病(如心肝肾疾病)者,使用前务必咨询中医师或医师。
最后,需提醒的是,出现严重中暑或高热需立即就医。胡喜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