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国俊
数学是培养逻辑思维的基础学科,但对认知尚浅、注意力易分散的小学生而言,抽象的概念与公式往往难以吸引兴趣。想要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核心在于贴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其好奇、好动、注意力短暂等特点出发,设计适配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学”,真正激活内在的学习兴趣。
一、借“好奇好问”,激求知欲望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遇到问题总爱问 “为什么”。教学中需利用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或小组讨论,最后再通过提示思路、梳理逻辑,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我在教授《周长与面积》时,创设情境:“学校要给两块形状不同的草坪装栅栏、铺草皮。栅栏围在草坪边上,草皮铺满整个草坪,该怎么告诉采购员需要多长的栅栏和多大的草皮?” 随后展示草坪平面图(如长方形、不规则图形),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哪块草坪栅栏更长?哪块草皮更多?”学生观点冲突引发深度提问:“栅栏长度是不是草坪边线一圈的长度?”(自发定义“周长”)“草皮大小是不是草坪这个面的大小?”(自发定义“面积”)“弯弯曲曲的草坪怎么量边线长度?”(引出测量方法需求)“有的草坪周长长但面积不大,为什么?”(触及周长与面积关系核心困惑)。我顺势引导:“大家提出了关键问题!‘边线一圈的长度’和‘面的大小’,数学上有专门的名字和研究方法。今天我们当小小测量师,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为完成真实任务,会积极用绳子、尺子测量,并渴望学习更简便的方法(公式)。
二、依 “天性好动”,重操作实践
小学生天性好动,对动手尝试充满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实际操作机会,让学生在“想、做、量、算、说” 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提升能力。
教授圆柱体侧面积相关知识时,我先让学生对圆柱体侧面积形成初步认知,随后分发圆柱形纸板,让他们通过剪、拼、议等操作探索规律。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通常是一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会是正方形),且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基于这一发现,学生能自然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公式 ,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柱体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ch(或πdh或2πrh)。
三、补 “感知短板”,强观察分析
小学生认知事物时往往存在“片面化、不精确、不细致”的问题,反映在数学学习中,便是审题时容易顾此失彼,未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差异就仓促列式计算。教学中需针对这一特点,设计对比性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知识的本质区别与联系。
例如,我曾设计以下四道易混淆的应用题,让学生对比探究:①甲堆煤20吨。乙堆煤比甲堆煤多五分之一吨,乙堆煤是多少吨?(顺向)②甲堆煤20吨,甲堆煤比乙堆煤少五分之一吨。乙堆煤是多少吨?(逆向)③甲堆煤20吨,乙堆煤比甲堆煤少五分之一吨。乙堆煤是多少吨?(顺向)④甲堆煤20吨,甲堆煤比乙堆煤多五分之一吨。乙堆煤是多少吨?(逆向)(①②貌异实同,③④貌同实异,②③貌同实异,③④貌异实同)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对知识的理解加深,能力也得到增强。
四、顺 “注意力特点”,增教学趣味
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通常只能维持 10~15 分钟,因此教学中需注重方法的新颖性、多变性与趣味性,通过趣味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探索年、月、日的秘密》这部分内容抽象、概念密集,学生易感到枯燥。教学时,我先抛出一道趣味题:“小红在 2024 年过了生日,可 2025 年的日历上却找不到她的生日,这是为什么?” 题目一出,学生立刻展开讨论:有的疑惑“真的会有这种情况吗”,有的猜测“是不是撕日历的时候多撕了一页”,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连平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我再讲解 “闰年2月 29日” 的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更加轻松。
当教学真正贴合孩子的认知节奏与学习天性,数学便不再是枯燥的公式与计算,而会成为学生愿意探索、乐于思考的“有趣学科”。这既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让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