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丹娜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教学的整体性与跨学科性,跨学科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融合
在语文课堂中采用跨学科教学方式,引入历史、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深度融合。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借助跨学科教学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思维、沟通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养。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跨学科教学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影视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又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知识。
二、巧用跨学科教学,建构魅力语文课堂之策略
(一)精选跨学科主题,明确教学目标
1.深入剖析课程内容,寻找跨学科连接点。教师需深入剖析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明确每篇课文或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以《赵州桥》为例,该文与历史、建筑、艺术等多学科联系紧密,可选取与课文内容关联度高的知识点作为跨学科教学主题。
2.结合学生兴趣与认知特点,选择适宜主题。教师还应了解各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把控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确定跨学科教学主题。如低年级可选择 “动物世界”“植物王国”等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主题;高年级则可选择“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等具有一定深度的主题。
3.明确教学目标,确保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清晰界定课堂教学目标,保障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以《赵州桥》教学为例,教学目标可设定为:(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相关词汇与句式;(2)引导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及艺术价值,培养其历史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
(二)创设跨学科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1.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视听盛宴。以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为例,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播放相关历史背景视频、江南水乡图片及具有时代特色的音频,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历史、地理、社会等多学科间的关联。
2.组织实地体验,增强亲身感受。例如在教授《家乡的风俗》这篇习作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实地参与家乡的民俗活动,或前往民俗纪念馆参观,让学生获得更真切的体验与感受。
3.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跨学科场景。教师可依据课文内容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如教学《草船借箭》时,可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角色,模拟“草船借箭” 的过程与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跨学科场景中体验并学习相关知识。
(三)组织跨学科活动,丰富学习体验
1.开展跨学科阅读活动,拓宽知识视野。以《赵州桥》教学为例,教师可推荐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书籍或文章供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增长见识。
2.组织跨学科实验活动,培养探究能力。以《蟋蟀的住宅》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蟋蟀住宅的观察与实验活动,通过观察蟋蟀的生活习性、住宅的结构与功能等,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并验证相关知识,培养其探究能力。
3.举办跨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学习热情。教授《将相和》时,可组织以“历史与现代领导力”为主题的跨学科辩论赛。学生需深入研究课文背景,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环境、人物性格及领导智慧,并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探讨如何将古代智慧应用于现代领导实践。
(四)加强跨学科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素养
1.组织专业培训,提升教师跨学科知识。学校应定期组织跨学科师资培训活动,邀请专家为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内容可涵盖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跨学科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等。
2.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学校需鼓励教师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支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或文章,及时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
总之,跨学科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诸多挑战。教师唯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才能构建出更具魅力的语文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