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从普宁师范学校毕业的施君玉,背着简单行囊走进惠来县华湖镇华谢小学,这一扎根,便是29载。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她深知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也明白农村教育的不易。面对多次进城任教的机会,她始终选择留下;面对农村孩子的成长需求,她用爱与智慧搭建桥梁。29载春秋里,她获“潮汕星河辉勇师表奖”“县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荣誉,今年获评“南粤优秀教师”。她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学子,成为乡村教育路上照亮孩子未来的“启明星”。

施君玉坚守初心,扎根农村学校教书育人。通讯员 摄
□记者 洪炯珊
以爱为犁,深耕农村教育沃土
“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是施君玉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她29年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任教期间,她遇到过一名性情孤僻的女孩,彼时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关注甚少,但施君玉凭借细致观察,敏锐察觉到女孩内心的封闭。从那以后,她的课余时间多了一项“任务”——陪女孩坐在教室角落读书识字,听女孩小声倾诉烦恼,用通俗的语言帮她分析困惑。起初女孩只是沉默点头,渐渐地开始主动分享心事,脸上也有了笑容,最终顺利融入集体。
除了心理关怀,施君玉还常为家庭困难的学生“雪中送炭”。农村家庭收入有限,有些孩子买不起文具和学习资料,她便从微薄工资里挤出钱,悄悄购置笔记本、词典等学习用品送给孩子。而学生们的回应同样温暖:节日里的手工贺卡、毕业时的感谢信、长大后的一句问候,这些都成了她坚守乡村教育的“精神养分”。
农村学校条件艰苦,不少教师想方设法调往城区,施君玉的亲朋也曾多次为她争取到城里学校的岗位,可每次她都婉言拒绝:“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有人扎根下来,我走了,他们怎么办?”作为毕业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她每天清晨第一个到校监督早读,傍晚留在教室辅导学困生,深夜还在灯下批改作业、撰写教案。这份付出换来了亮眼成绩:自2011年起,她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全县小学毕业班水平测试中年年居全镇第一;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文明班”,2016~2017学年度,所带班级凭借优异班风学风,获评“市级先进班集体”。
以智为种,培育全面发展新苗
在施君玉看来,“教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育人”才是核心。为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责任感,她打破传统班干部任命制,创新推出“月度班干部改选”制度。每个月,学生通过自荐报名、上台竞选演讲、全班投票表决的流程,自主选出班长、学习委员等岗位。这种民主管理模式,不仅让学生明确职责,更激发了集体荣誉感,班级氛围愈发和谐,学习风气日益浓厚。
农村孩子阅读资源相对匮乏,为培养阅读习惯,施君玉在班里设立“图书角”,还定期组织“书香课间”“好书推荐会”等活动。每次考试结束后,她自掏腰包买课外书、文具等作为奖品,奖励成绩进步和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她的引导下,班里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学生写作水平显著提升:学生高逸凡、黄堉钿在“星河杯”潮汕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中获二等奖;学生吴咏键在揭阳市“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中获优秀奖。
留守儿童是农村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施君玉对此格外上心。课间,她陪留守儿童讲故事、做游戏,驱散孤独感;放学后,留下来辅导他们写作业,攻克知识难点;课堂上,特意挑选浅显易懂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及时表扬以增强自信心。学生小谢父母离异后跟着祖父母生活,因缺乏家庭关爱,变得无心向学,迟到、逃课成了家常便饭,成绩一落千丈。施君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天气冷了提醒添衣服,没吃早饭就从家里带面包,课余时间帮他补习薄弱学科。同时,她多次家访,反复给小谢的父母打电话,劝说他们多关心孩子。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小谢逐渐重拾学习信心,最终考上惠来一中,圆了读书梦。
29年来,施君玉从未停下自我提升的脚步。她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她撰写的论文《小学生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教育》录用,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她指导学生创作的书法作品《凉州词》,在揭阳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一等奖。此外,她还先后获得“第十届潮汕星河辉勇师表奖”“惠来县优秀班主任”“揭阳市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这是施君玉的教育誓言,也是她29年扎根乡村教育的真实写照。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仍将带着对教育的赤诚,在农村教育的田野上默默耕耘,守护更多乡村孩子的成长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