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晓彬
高中阶段是学生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化学教学需以质量为核心,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先对周边生活现象产生思考,再逐步挖掘化学与生活的关联,进而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 “化学能与热能” 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诗句,描述冬季雪景后提问:“同学们,老师先考大家一个生活常识——下雪时冷,还是化雪时冷?” 学生通常会回答 “化雪时冷”。教师可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化雪时更冷?” 学生一般能答出“雪融化需要吸收热量”。此时教师可顺势引导:“大家说得很对。物体物理状态变化时,会因变化前后能量差异产生吸热或放热现象,这是物理变化伴随的热效应。那如果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是否也会伴随吸热或放热反应呢?” 若学生回答 “会”,教师可继续追问:“既然大家认为会,谁能举例证明化学反应中存在热效应?” 学生可能会提到 “酒精灯燃烧发热”,教师可补充:“没错,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反应多为放热反应。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例子吗?” 若学生想到 “熟石灰的生成过程”,教师可进一步解释:“生石灰与水混合会释放大量热,这也是典型的放热反应。我小时候见过村里建房时,工人在拌生石灰的水中放入鸡蛋,不久后就能煮熟食用。相比之下,生活中的吸热反应较少,这里就不额外要求大家举例了。现在请大家思考:如何界定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当学生表示 “不知道” 时,教师再引入课题:“这正是我们今天‘化学能与热能’一课要探讨的核心内容。” 通过这种情境创设引入新课,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互动
课堂互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文所指的课堂互动,是将教师提问与学生应答有机融合,通过师生合作、共同探讨与交流知识,既能保持课堂氛围活跃,又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跑步时,速度至少会出现几种变化?” 学生通常会回答:“至少两种——先加速变快,后减速变慢。” 教师可接着引导:“这个过程隐含了起跑与停止阶段的速度变化规律。那大家思考一下,化学反应是否也存在速率变化呢?” 此时学生可能出现 “有”或 “没有” 两种不同答案,教师可进一步引导:“仅靠猜测不够,大家需要通过合理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 若学生提出 “可以通过实验证明”,教师可回应:“这个思路很好。那具体该如何设计实验?老师可以为大家提供常用实验药品与器材,你们先说说实验思路。” 当学生提出:“希望老师准备盐酸、碳酸钙以及注射器,通过观察相同时间段内注射器刻度的变化量,判断反应是否存在速率变化” 时,教师可给予肯定:“这个实验设计简洁且有针对性,非常好。” 这类课堂互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助力教学效果提升。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
化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强、微观现象多的特点,仅靠传统教学手段难以直观呈现。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演示,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微观过程可视化,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在 “化学平衡” 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动画,分别演示浓度、压强、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直观观察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变化过程,又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逻辑、强化记忆。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可引导学生透过微观变化推导宏观规律,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从“知识主讲者” 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加强课堂互动、合理运用多媒体,提出系统性、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总结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