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伟杰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唤醒生命的过程,尊重生命成长规律、激发个体内在力量是其核心要义。结合自身班级管理工作实践,笔者以“生成式德育”为核心理念,尝试将数字化管理手段与学生自主管理机制深度融合,探索兼具理性秩序与人文温度的育人新路径,为提升德育实效、促进学生自主成长提供具体实践参考。
一、自主管理驱动下的班级秩序生成与内在自觉养成
教育管理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依托生成式德育理念,笔者依托“数字化班级管理平台”,将纪律遵守、学习表现、卫生维护、合作及志愿服务等维度纳入积分体系,并通过可视化方式实时反馈,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规则内涵、养成自律习惯。同时设立“杰青园奖学金”,以责任担当、协作能力与创新表现为评选依据,强化激励导向与成长指引。随着制度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律力量,班级形成温和有序的良好氛围。过去一年,笔者所带班级多次获得 “流动红旗”,并获评“校级优秀班集体”,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实现了从被动他律到主动自觉的转变。
二、共治架构驱动下的责任生成与班级文化建构
生成式德育的核心在于推动共建共治,让学生在参与中培育责任意识,在实践中体悟秩序价值。为此,笔者推行 “去中心化班委架构”,以自主管理重构班级权力结构,构建协同共治机制。班级设置常任班长与轮值班长,配备六大职能委员,实行责任轮换制与履职追踪制。同时探索建立“班级学生发展中心”,推进班委工作档案化管理,明确岗位职责、记录工作过程、量化工作成果,让班级治理更具科学性与透明度。学生在共治实践中学会协作沟通与责任担当,在自治过程中逐步形成责任意识,进而构建起以信任为核心的班级文化。
三、数据赋能下的反思生成与成长自觉
笔者依托数字化平台构建“积分-档案-反思”一体化体系,设立“乐于助人”“公益劳动”“合作互助”“自我管理”等激励模块,记录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多维表现。系统可自动生成个人成长曲线,帮助学生以数据为镜审视自我,以反思为桥促进成长。教师则依据数据开展精准指导,使评价真正成为学习的延伸与拓展。数据赋能让德育从静态评定转向动态生成,学生在可视化成长过程中强化内在自觉,教育也因技术赋能更具温度与洞察力。
四、行动体验下的品格生成与责任养成
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悟责任内涵与关怀精神,笔者建立“轮值志愿者制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班级与校园事务管理。志愿者需负责卫生监督、秩序维护与活动协助等工作,履职情况纳入数字化积分系统,且在班会中开展反思复盘。服务成为日常实践,责任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学生在服务中感受信任的重量,在协作中塑造良好品格,在奉献中体验价值的意义,让德育真正融入生活,成为生命共生共长的教育过程。
五、文化表达下的自信生成与精神生长
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为此,笔者创办《杰青班级月刊》,引导学生用文字与图片记录班级成长历程,内容涵盖爱国学习、纪律教育、志愿活动及原创作品等,让德育在文化表达中更具温度。去年,笔者指导学生朗诵《雷锋精神,与你同行》获校级一等奖;今年,学生以《我和我的祖国》投稿,作品被《揭阳日报·教育天地》视频号推送。学生在表达与创作中积累自信、涵养责任,充分彰显了生成式德育的实践价值。
六、生成·自主·共育——让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
生成式德育以过程为基础、以体验为核心、以反思为灵魂,让学生在学习探索、服务实践与文化表达中实现自我建构。数字化自主管理提升了教育的科学性,去中心化架构赋予班级生长活力,志愿服务与文化表达则让德育回归情感本质与价值内核。以生为本是一种教育哲学,它要求教师在理性管理中坚守育人情怀,在实践探索中彰显教育学理,让每个生命在动态生成中实现自觉成长,在协同共育中绽放独特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