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洪虹
多年来,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本人尝试运用新时代班级民主管理理念,努力创建和谐、民主的班级环境,通过民主管理方式促进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健康成长,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班级民主管理的优势
民主管理是相对于强调绝对服从的权威性管理而言的,指管理者在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科学传递管理思想,协调组织各类行为以实现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班级民主管理的核心理念是 “以生为本”,班主任在开展日常班级管理工作时,需注重渗透民主意识与民主思想,保障班级管理的公平性。实践表明,班级民主管理更能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实行民主管理的班级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会显著增强,更愿意接受班主任及各科教师的管理,更能彰显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也更能激发自身的主体能力。
二、在班级民主管理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引导学生树立民主意识,进而提升其自主管理能力,同时要尊重学生自主做出的合理决策。日常教学与管理中,教师应与学生坦诚相待,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适度的宽容、真诚的理解与真挚的关爱,共同打造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对待不同学生需秉持公平态度,不依据成绩优劣评判学生,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无论学生成绩好坏,若出现原则性错误,都需及时进行严肃批评教育,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同样,当学生表现优异时,也要第一时间给予鼓励与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班主任若想切实落实民主管理,就必须充分尊重、理解并关爱每一位学生,将班级管理工作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如此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理解与支持,这是开展民主化管理的必要前提。现实中,部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更侧重“管住”班级,面对突发情况时,容易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难以以平和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事实上,要真正实现民主管理,就必须获得学生的支持;而获得学生支持的前提,便是教师尊重、理解并关爱每一位学生。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先了解事情缘由,找准问题关键,再开展针对性教育,而非直接呵斥、训责。
(三)鼓励学生参与决策。现实中,不少班主任虽倡导 “民主管理”,但在实际班级管理中仍存在事事包揽的情况,甚至独自决定班级事务,导致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难以体现自主价值。例如,教师独自制定班级目标、班级规章制度,自行选拔班干部等。这类班主任认为,只有将班级严格掌控在自己手中,才能实现全面管理。然而,长期如此会使学生缺乏参与班级决策的意识与权利,进而影响其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要真正实现民主管理,就需让学生参与班级决策,让每位学生都能明确自身在班级中的存在价值。同时,教师在组织班级决策时,要尊重每位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制定班级规则,这样既能让学生认可管理工作,又能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在班级中的定位,从而提升其自主管理意识。以制定班级目标为例,既要确定得到全体学生认同的总目标,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具有层次性的分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当然,我们所倡导的民主管理并非放任学生随心所欲,而是要以师生共同制定的明确规章制度规范日常行为,让班级学习与生活有章可循。
(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而民主管理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开展民主管理时,需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要实现班级民主管理,首要任务是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清晰认识自身的成长方向、成长目标与成长路径,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