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凝心聚力担使命 奋楫…
·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
·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努力实现城管执法工作…
·广东公开度居第一
·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
·揭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演绎太极精华 助力…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
·半小时强制拆除被占地…
·营造学法用法尊法守法…
·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
·鼓励引导各类人才投身…
·学思践悟强素质实干实…
·赛技能展风采 打造…
·为乡村振兴增彩添色
·坚持“四个最严”守住…
·优秀原创作品展现“红…
·提高“净毒”意识净化…
·送春联送“万福” 翰…
·让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
·红色惠来 军民情深
·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
·文明实践树新风 禁毒…
·流窜盗贼落网 民众…
·做有理想敢担当的新时…
·以“钉钉子”精神推动…
·搭建竞技平台做强特色…
·维权化解矛盾维护妇儿…
·毅行大道天地阔
·新年开工忙
·感染后咳嗽是否会变成…
·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
·全力保障2023年春…
·江苏、青海省委主要负…
·我国再增一条年运量过…
·揽投快递包裹超过21…
·全球首架C919密集…
·2022年前三季度我…
·中国银行成为广州期货…
·普市井百业 惠烟火…
·2022年新增A股上…
·禁止从事学前教育、学…
·近4300只股票上涨…
·周期与成长“两手抓”…
·关于对揭阳市马牙路与…
·专攻主动脉疾病,救治…
·痛风急性发作有望获得…
·“这是我人生中重要且…
·“四术同施”成功取瘤…
·陇上:从城郊小村到街…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17)
陇上:从城郊小村到街区中心

时间:2023/1/4

  从钓鳌桥往东,沿临江南绿廊东行14.87千米,来到榕东大桥西引桥桥下,折望江北路西行830米,到达建设大道路口,转建设大道南行624米,过凤溪,就来到陇上村境内。

  2022年初冬,记者一行走进陇上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32个社区(村),也是进入凤美境内的第6村。

  陇上村位于凤美街道中部,为凤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与塘埔村相邻,东与东升村相接,东南与凤联村相邻,西南与广南村隔南港河汊相望,西与广美村以南港河汊为界,北与全美村隔凤港溪相望。空港大道、新城大道穿越村境中部和南部,建设大道纵贯村境南北,交通方便。辖区面积0.64平方千米,总人口2328人(2022年底),是一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鲤鱼”宝地。

  □记者 池 妍

  村名由来,认祖追宗

  陇上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据《渔湖镇志·村落》记载:“陇上黄氏,为登岗陇上黄氏迁居于此。”但今榕城区登岗镇并没有陇上村,历史上的揭阳县桃山都也没有陇上村。登岗,非指镇,应为今天的登岗镇登岗村。据《全粤村情·登岗村》载,元天历三年(1330),莆田(今属福建)人黄朝隆带两子至揭阳县东部,登上虎头山冈察看地形,相中了山之东边一处宜农宜渔之地,遂落居于此。因登山择得宝地,遂命名落居地为登冈。登冈村为清乾隆《揭阳县志》所载桃山都104村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因岡字简化为冈,一些人以为表山冈的冈不能缺山字旁,在不辨字义时将冈转写为岗,遂成今天的地名。陇上村民称其先祖自明代从登岗迁来,具体时间不明。而登岗,从明代至新中国初年均只是村名,1957年才成为行政乡名、1961年成为公社名的,因此,搬自原居住地名字的陇上,就应是登冈村的一个地名(陇上地),由登冈村黄氏带到渔湖都来。黄氏迁来渔湖都东部时,原地还有林姓群众聚居,后林姓逐渐迁徙他处,今寨内西北面的“林厝尾”地名可考证林姓曾在此居住。至清代,黄姓繁衍成族,终为纯黄姓村落。

  据清乾隆《揭阳县志》渔湖都表载:陇上,距县二十里,为渔湖都辖67村之一。

  民国初年,陇上仍隶属揭阳县渔湖都。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陇上为广美段所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置区乡制,渔湖为第七区,陇上隶属揭阳县第七区广美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官溪、磐溪、渔湖合并为第一区,陇上隶属揭阳县第一区广美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渔湖7乡合并为5乡,陇上隶属揭阳县第一区渔东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陇上隶属渔湖区美港村。1951年,美港村改称美港乡。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陇上隶属揭阳县渔湖区美港中乡。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陇上隶属渔江大乡。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陇上隶属揭阳县红旗公社(同年12月改称渔湖公社)凤联大队。1961年2月,渔湖公社析为梅联、渔江二公社,陇上隶属渔江公社凤联大队。1963年2月,梅联、渔江二公社重新合并为渔湖公社,陇上隶属揭阳县渔湖公社凤联大队。

  1970年,陇上与相邻的南阳、沟尾、许厝围4村合并为广陇大队。1979年,将广陇大队析为广南、陇上两个大队,这是陇上第一次以行政村(生产大队)的形式开始独立建制。但1984年1月置区乡制后,陇上重新隶属凤联乡,为其所辖5村之一。1987年4月置镇村制,凤联乡改称凤联村,陇上仍为其所辖。

  1991年12月7日,揭阳撤县建市,陇上隶属榕城区渔湖镇凤联村。1995年4月,设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凤美街道。凤美街道办事处将凤联村一分为三,将其中的陇上、桂梓两个自然村析出,设置为陇上、东升两个行政村。

  1997年,凤美街道机关从塘埔村搬到陇上村境内的新办公大院,陇上村遂成为街道机关驻地。

  2013年3月,揭阳市行政区划调整,陇上隶属揭阳空港经济区凤美街道。2022年4月,陇上村随同凤美街道划归榕城区管辖。

  多元经济,农渔为主

陇上村内河汊。林碧鸿 摄

  陇上地处揭阳榕江流域平原,河汊密布,土地肥沃,历史上属典型纯农乡村,村人以农业这一传统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甘薯、小麦、甘蔗、蔬菜等作物为主,同时利用境内丰富的水产资源,鱼虾随处可猎的自然条件,发展捕捞业。实现以农为主,以渔为副的产业形态。至民国,随着纺织业、抽纱业在渔湖的发展和兴盛,部分村人从事抽纱业,其时陇上有“秉正号”番花行,且抽纱商为当地殷商富户。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分田分地,陇上村民大多从事以农为主的产业。其时全村有耕地900多亩,耕地按人口分配到各户,实行自耕自种的单干方式。1955年成立农业合作社后,全村设有美东、美升、美光3个合作社,社员将自家土地按社组合耕种。公社化期间,全村从初期的3个生产队增至6个生产队,后来又增至12个生产队,最后合并成8个生产队。当时土地统一由集体耕种管理,并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至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部分村民开始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种植柑、桔、香蕉等经济作物。一些村民洗脚上田,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经营。进入9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陇上的私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至新世纪,涌现了一批有作为的民营企业家,这些企业家们在推动家乡经济发展的同时,热心公益,关爱梓里,时有贡献。至此,陇上的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已是多元化,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人过上小康生活。

  文风蔚然,人才辈出

黄氏宗祠。陇上村 提供

陇上学校。林碧鸿 摄

  崇文重教,向来是陇上的光荣传统。曾任陇上小学校长的黄彦章向记者介绍,早在清代,村里便建设书斋置办私塾,延师课子成风。至民国则利用宗祠置办小学堂,供本族子弟入校接受教育,藉以培育人才,荣耀宗祧。新中国成立后,虽仍然利用宗祠办学,但随着教育制度、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陇上小学逐步办成全日制完全小学。在此期间,学校的置办,曾经走过一条既艰辛又务实的曲折之路。1958年公社化之后,作为办学场所的宗祠被挪作公共食堂,学校只好迁至村里一处叫“后楼”和该楼前面的“后新厝厅”置办。直至1960年公共食堂停办,才搬回宗祠里继续办学。1971年9月至1975年8月学校还附设了初中班。至2006年,宗祠由于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办学场所受到威胁。于是,在村政的重视下,筹资建设新校舍,2007年春交付使用,结束了陇上利用宗祠办学的历史。新建成的陇上小学,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30平方米,建筑面积3470平方米。拥有8间教室、5间教师办公室,配套各种功能室和运动场所,是广东省创强达标一级学校,为陇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添上绚丽的一笔。

  说到陇上的乡村文化,也是远近闻名,特别是潮乐演奏与潮剧演出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早在民国时期,村内就有不少弦间、乐社,其时的村头巷尾、房前屋后,随处可听到悠扬悦耳的潮乐声,涌现出了许多潮乐潮剧艺人及名家。其中著名潮剧教戏先生、男乌衫角黄玉斗(1905~1972),是潮剧界一位享有教戏、作曲和司鼓“三才齐”的盛名大艺人。他9岁便入纸影戏班学戏,15岁入“老三正顺班”为童伶。入班第三天便能演《柴房会》的穆二娘,为名噪一时的乌衫旦。后拜师学习导演,曾在“老宝顺兴”“三正顺”“老怡梨”戏班任导演。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潮剧改革工作,在发掘整理传统剧目工作中做了不少贡献。另一位教戏先生黄锦标是首位教演《霸王别姬》的艺人,他所教戏剧,唱腔悦耳动听,表演形象逼真,深受观众喜爱。还有黄财到、黄镇清吹拉弹奏的唢呐、二弦、三弦曾影响一段时期,且深得同行赞誉。在这些老艺人的影响和传承下,陇上喜乐爱乐者颇多,人才辈出,潮乐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据史料记载,历史悠久的陇上村在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曾任汕头市公安局警卫处处长,荣立公安部“一等功”、省公安厅“二等功”、汕头市公安局“三等功”,被授予汕头市先进个人称号的黄世良(1937~2014);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1集团军122师364团副团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情暖海天》电影剧本并出版的黄世文(1942~1991)等等。

  古渡古祠,盛满乡愁

陇上渡旧址。池 妍 摄

  早就听闻陇上村境内有一古渡口,叫陇上渡,这个渡口连接外村,是古时候为方便村民出行而设立的重要渡口,渡口因村名而得名。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卫忠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这个位于老爷宫南面约50米处的渡口遗址,渡口所处的寨前溪河宽约100米,因年代久远,这个渡口设置得比较简单,没有建渡亭,只由小石块堆砌成台阶,方便人们行走。

  对于渡口的创设人和设立时间,已没有史料可查考。据村里老人相传,渡口正对面的村道上,原来有一棵榕树,枝繁叶茂,人们可在树底下乘凉,后来榕树被雷击毁,只剩渡口南面溪边的一棵高大的“刺桐树”。古时渡口由本村人摆渡,收费。渡船为木船,摆渡者每年投标一次。对岸是广美村的田地,为保证不毁坏广美村的农作物,让上下船的人有休息、放置东西的地方,陇上村便向广美村买了近一亩土地,平整,填土上沙。该渡口由于处在交通要道,前来过渡的人络绎不绝,日夜不停。

  1958年引榕干渠工程开至渔湖,当地开挖干渠,引三洲的水灌溉农田。渔湖第八支渠自西向东经过陇上寨前溪,寨前溪被切断。由于有了干渠两边的道路可走,人们出行就不用坐船了,因此,渡口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了村人的美好记忆。

  具有悠久历史的陇上村,也积淀了许多传统建筑。聚落中的民居民舍,疏密有致,巷陌纵横成序,格局主从有别,生态勃然可观。现保存完好,建构为“四点金”、“五间过”的二房厅、老爷厅、门楼房厅、三厅、旗杆脚厅、娘厅、林厝尾厅、后新厝厅、后畔厅、东厝厅等公厅,“下山虎”的围屋以及黄氏宗祠,见证了陇上黄氏宗族实力及深厚文化底蕴。

  建造于村西面的黄氏宗祠,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为二进一天井庙宇格局。宗祠开三山门,门额书题“黄氏宗祠”,大门柱下榫接着一对石鼓,祠内的石雕和木雕装饰,题材广泛,有神话故事、戏曲场景、历史人物,也有花鸟虫鱼、山川林木、江海水族、珍禽瑞兽。据村里老人口述,宗祠肇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而昔时宗祠后堂设置神龛供奉先祖神主。神龛共三层,首层及第二层各供奉一块先祖神牌,第三层供奉四块先祖神牌。首层供奉的神主为南宋入潮为潮州通判,署知州,后立籍此邦的福建莆田人黄詹,牌书“宋官潮始祖赐进士第朝奉大夫知军州事前潮州府通判十八太岩府君,夫人西河十五林氏神主。”在每年冬至时宗祠都举行祭祖仪典,场面甚为庄严壮观。

  由于宗祠建造历史悠久,经风雨侵蚀,破损严重。2014年9月,村里族人筹资对其进行修缮。翌年3月11日竣工,举行重光庆典。修缮一新的宗祠,既保留原有的整体风貌,又融入现代的建筑理念,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兴村新图,着力描绘

建设大道陇上段。郑楚藩 摄

陇上村鸟瞰。郑楚藩 摄

陇上村委会。阿 龙 摄

  陇上村人的住宅建设,昔年多为土木瓦房结构传统排屋。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建设钢筋混凝土“罗厘头”式平房。进入新世纪以来,住宅建设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新建楼房鳞次栉比,村人陆续从瓦房中搬出,告别从前低矮阴湿的老厝。新建楼房成为村人的现代居所,居住环境及生活环境得到巨大的改善。

  近几年来,陇上在村党政的重视和推动下,进行了村容村貌整治、公共设施建设、商住小区缔造等一系列举措。如2010年铺设专用管道将村内污水排至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实现村境雨污分流;2012年对村内河全面疏通、浚深,砌石篱,设护栏,周边场地种花草、植树木;2014年黄氏宗祠进行重修,同时对寨前溪进行整治,靠村境的一边砌石篱,设护栏,配套绿化、照明;2015年在村境东面建成了占地面积17亩、8幢楼高13层楼房、总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的“玉陇尚都”商住楼及综合市场;2016年在“玉陇尚都”北侧建成了楼高4层、西向的村政办公大楼,同时规划建设90多间5层临街商铺,为发展集体经济夯实基础。

  目前,村里已建设有老人活动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文化广场、灯光篮球场、农家书屋。村道、巷道实现水泥硬底化路面并配套绿化、照明。交通四通八达,水电设施齐全,通讯网络覆盖。生活垃圾专人定时清理,卫生整洁,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新景象。

  对于陇上村近期的工作,黄卫忠说,村将按照区、街道的工作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配套建设乡村文化公园及未完善的村道建设,全力提升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幸福家园。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