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钓鳌桥往东,沿临江南绿廊东行14.87千米,来到榕东大桥西引桥桥下,折望江北路西行830米,到达建设大道路口,转建设大道南行624米,过凤溪,就来到陇上村境内。
2022年初冬,记者一行走进陇上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32个社区(村),也是进入凤美境内的第6村。
陇上村位于凤美街道中部,为凤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与塘埔村相邻,东与东升村相接,东南与凤联村相邻,西南与广南村隔南港河汊相望,西与广美村以南港河汊为界,北与全美村隔凤港溪相望。空港大道、新城大道穿越村境中部和南部,建设大道纵贯村境南北,交通方便。辖区面积0.64平方千米,总人口2328人(2022年底),是一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鲤鱼”宝地。
□记者 池 妍
村名由来,认祖追宗

陇上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据《渔湖镇志·村落》记载:“陇上黄氏,为登岗陇上黄氏迁居于此。”但今榕城区登岗镇并没有陇上村,历史上的揭阳县桃山都也没有陇上村。登岗,非指镇,应为今天的登岗镇登岗村。据《全粤村情·登岗村》载,元天历三年(1330),莆田(今属福建)人黄朝隆带两子至揭阳县东部,登上虎头山冈察看地形,相中了山之东边一处宜农宜渔之地,遂落居于此。因登山择得宝地,遂命名落居地为登冈。登冈村为清乾隆《揭阳县志》所载桃山都104村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因岡字简化为冈,一些人以为表山冈的冈不能缺山字旁,在不辨字义时将冈转写为岗,遂成今天的地名。陇上村民称其先祖自明代从登岗迁来,具体时间不明。而登岗,从明代至新中国初年均只是村名,1957年才成为行政乡名、1961年成为公社名的,因此,搬自原居住地名字的陇上,就应是登冈村的一个地名(陇上地),由登冈村黄氏带到渔湖都来。黄氏迁来渔湖都东部时,原地还有林姓群众聚居,后林姓逐渐迁徙他处,今寨内西北面的“林厝尾”地名可考证林姓曾在此居住。至清代,黄姓繁衍成族,终为纯黄姓村落。
据清乾隆《揭阳县志》渔湖都表载:陇上,距县二十里,为渔湖都辖67村之一。
民国初年,陇上仍隶属揭阳县渔湖都。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陇上为广美段所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置区乡制,渔湖为第七区,陇上隶属揭阳县第七区广美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官溪、磐溪、渔湖合并为第一区,陇上隶属揭阳县第一区广美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渔湖7乡合并为5乡,陇上隶属揭阳县第一区渔东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陇上隶属渔湖区美港村。1951年,美港村改称美港乡。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陇上隶属揭阳县渔湖区美港中乡。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陇上隶属渔江大乡。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陇上隶属揭阳县红旗公社(同年12月改称渔湖公社)凤联大队。1961年2月,渔湖公社析为梅联、渔江二公社,陇上隶属渔江公社凤联大队。1963年2月,梅联、渔江二公社重新合并为渔湖公社,陇上隶属揭阳县渔湖公社凤联大队。
1970年,陇上与相邻的南阳、沟尾、许厝围4村合并为广陇大队。1979年,将广陇大队析为广南、陇上两个大队,这是陇上第一次以行政村(生产大队)的形式开始独立建制。但1984年1月置区乡制后,陇上重新隶属凤联乡,为其所辖5村之一。1987年4月置镇村制,凤联乡改称凤联村,陇上仍为其所辖。
1991年12月7日,揭阳撤县建市,陇上隶属榕城区渔湖镇凤联村。1995年4月,设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凤美街道。凤美街道办事处将凤联村一分为三,将其中的陇上、桂梓两个自然村析出,设置为陇上、东升两个行政村。
1997年,凤美街道机关从塘埔村搬到陇上村境内的新办公大院,陇上村遂成为街道机关驻地。
2013年3月,揭阳市行政区划调整,陇上隶属揭阳空港经济区凤美街道。2022年4月,陇上村随同凤美街道划归榕城区管辖。
多元经济,农渔为主

陇上村内河汊。林碧鸿 摄
陇上地处揭阳榕江流域平原,河汊密布,土地肥沃,历史上属典型纯农乡村,村人以农业这一传统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甘薯、小麦、甘蔗、蔬菜等作物为主,同时利用境内丰富的水产资源,鱼虾随处可猎的自然条件,发展捕捞业。实现以农为主,以渔为副的产业形态。至民国,随着纺织业、抽纱业在渔湖的发展和兴盛,部分村人从事抽纱业,其时陇上有“秉正号”番花行,且抽纱商为当地殷商富户。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分田分地,陇上村民大多从事以农为主的产业。其时全村有耕地900多亩,耕地按人口分配到各户,实行自耕自种的单干方式。1955年成立农业合作社后,全村设有美东、美升、美光3个合作社,社员将自家土地按社组合耕种。公社化期间,全村从初期的3个生产队增至6个生产队,后来又增至12个生产队,最后合并成8个生产队。当时土地统一由集体耕种管理,并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至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部分村民开始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种植柑、桔、香蕉等经济作物。一些村民洗脚上田,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经营。进入9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陇上的私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至新世纪,涌现了一批有作为的民营企业家,这些企业家们在推动家乡经济发展的同时,热心公益,关爱梓里,时有贡献。至此,陇上的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已是多元化,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人过上小康生活。
文风蔚然,人才辈出

黄氏宗祠。陇上村 提供

陇上学校。林碧鸿 摄
崇文重教,向来是陇上的光荣传统。曾任陇上小学校长的黄彦章向记者介绍,早在清代,村里便建设书斋置办私塾,延师课子成风。至民国则利用宗祠置办小学堂,供本族子弟入校接受教育,藉以培育人才,荣耀宗祧。新中国成立后,虽仍然利用宗祠办学,但随着教育制度、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陇上小学逐步办成全日制完全小学。在此期间,学校的置办,曾经走过一条既艰辛又务实的曲折之路。1958年公社化之后,作为办学场所的宗祠被挪作公共食堂,学校只好迁至村里一处叫“后楼”和该楼前面的“后新厝厅”置办。直至1960年公共食堂停办,才搬回宗祠里继续办学。1971年9月至1975年8月学校还附设了初中班。至2006年,宗祠由于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办学场所受到威胁。于是,在村政的重视下,筹资建设新校舍,2007年春交付使用,结束了陇上利用宗祠办学的历史。新建成的陇上小学,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30平方米,建筑面积3470平方米。拥有8间教室、5间教师办公室,配套各种功能室和运动场所,是广东省创强达标一级学校,为陇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添上绚丽的一笔。
说到陇上的乡村文化,也是远近闻名,特别是潮乐演奏与潮剧演出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早在民国时期,村内就有不少弦间、乐社,其时的村头巷尾、房前屋后,随处可听到悠扬悦耳的潮乐声,涌现出了许多潮乐潮剧艺人及名家。其中著名潮剧教戏先生、男乌衫角黄玉斗(1905~1972),是潮剧界一位享有教戏、作曲和司鼓“三才齐”的盛名大艺人。他9岁便入纸影戏班学戏,15岁入“老三正顺班”为童伶。入班第三天便能演《柴房会》的穆二娘,为名噪一时的乌衫旦。后拜师学习导演,曾在“老宝顺兴”“三正顺”“老怡梨”戏班任导演。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潮剧改革工作,在发掘整理传统剧目工作中做了不少贡献。另一位教戏先生黄锦标是首位教演《霸王别姬》的艺人,他所教戏剧,唱腔悦耳动听,表演形象逼真,深受观众喜爱。还有黄财到、黄镇清吹拉弹奏的唢呐、二弦、三弦曾影响一段时期,且深得同行赞誉。在这些老艺人的影响和传承下,陇上喜乐爱乐者颇多,人才辈出,潮乐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据史料记载,历史悠久的陇上村在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曾任汕头市公安局警卫处处长,荣立公安部“一等功”、省公安厅“二等功”、汕头市公安局“三等功”,被授予汕头市先进个人称号的黄世良(1937~2014);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1集团军122师364团副团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情暖海天》电影剧本并出版的黄世文(1942~1991)等等。
古渡古祠,盛满乡愁

陇上渡旧址。池 妍 摄
早就听闻陇上村境内有一古渡口,叫陇上渡,这个渡口连接外村,是古时候为方便村民出行而设立的重要渡口,渡口因村名而得名。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卫忠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这个位于老爷宫南面约50米处的渡口遗址,渡口所处的寨前溪河宽约100米,因年代久远,这个渡口设置得比较简单,没有建渡亭,只由小石块堆砌成台阶,方便人们行走。
对于渡口的创设人和设立时间,已没有史料可查考。据村里老人相传,渡口正对面的村道上,原来有一棵榕树,枝繁叶茂,人们可在树底下乘凉,后来榕树被雷击毁,只剩渡口南面溪边的一棵高大的“刺桐树”。古时渡口由本村人摆渡,收费。渡船为木船,摆渡者每年投标一次。对岸是广美村的田地,为保证不毁坏广美村的农作物,让上下船的人有休息、放置东西的地方,陇上村便向广美村买了近一亩土地,平整,填土上沙。该渡口由于处在交通要道,前来过渡的人络绎不绝,日夜不停。
1958年引榕干渠工程开至渔湖,当地开挖干渠,引三洲的水灌溉农田。渔湖第八支渠自西向东经过陇上寨前溪,寨前溪被切断。由于有了干渠两边的道路可走,人们出行就不用坐船了,因此,渡口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了村人的美好记忆。
具有悠久历史的陇上村,也积淀了许多传统建筑。聚落中的民居民舍,疏密有致,巷陌纵横成序,格局主从有别,生态勃然可观。现保存完好,建构为“四点金”、“五间过”的二房厅、老爷厅、门楼房厅、三厅、旗杆脚厅、娘厅、林厝尾厅、后新厝厅、后畔厅、东厝厅等公厅,“下山虎”的围屋以及黄氏宗祠,见证了陇上黄氏宗族实力及深厚文化底蕴。
建造于村西面的黄氏宗祠,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为二进一天井庙宇格局。宗祠开三山门,门额书题“黄氏宗祠”,大门柱下榫接着一对石鼓,祠内的石雕和木雕装饰,题材广泛,有神话故事、戏曲场景、历史人物,也有花鸟虫鱼、山川林木、江海水族、珍禽瑞兽。据村里老人口述,宗祠肇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而昔时宗祠后堂设置神龛供奉先祖神主。神龛共三层,首层及第二层各供奉一块先祖神牌,第三层供奉四块先祖神牌。首层供奉的神主为南宋入潮为潮州通判,署知州,后立籍此邦的福建莆田人黄詹,牌书“宋官潮始祖赐进士第朝奉大夫知军州事前潮州府通判十八太岩府君,夫人西河十五林氏神主。”在每年冬至时宗祠都举行祭祖仪典,场面甚为庄严壮观。
由于宗祠建造历史悠久,经风雨侵蚀,破损严重。2014年9月,村里族人筹资对其进行修缮。翌年3月11日竣工,举行重光庆典。修缮一新的宗祠,既保留原有的整体风貌,又融入现代的建筑理念,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兴村新图,着力描绘

建设大道陇上段。郑楚藩 摄

陇上村鸟瞰。郑楚藩 摄

陇上村委会。阿 龙 摄
陇上村人的住宅建设,昔年多为土木瓦房结构传统排屋。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建设钢筋混凝土“罗厘头”式平房。进入新世纪以来,住宅建设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新建楼房鳞次栉比,村人陆续从瓦房中搬出,告别从前低矮阴湿的老厝。新建楼房成为村人的现代居所,居住环境及生活环境得到巨大的改善。
近几年来,陇上在村党政的重视和推动下,进行了村容村貌整治、公共设施建设、商住小区缔造等一系列举措。如2010年铺设专用管道将村内污水排至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实现村境雨污分流;2012年对村内河全面疏通、浚深,砌石篱,设护栏,周边场地种花草、植树木;2014年黄氏宗祠进行重修,同时对寨前溪进行整治,靠村境的一边砌石篱,设护栏,配套绿化、照明;2015年在村境东面建成了占地面积17亩、8幢楼高13层楼房、总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的“玉陇尚都”商住楼及综合市场;2016年在“玉陇尚都”北侧建成了楼高4层、西向的村政办公大楼,同时规划建设90多间5层临街商铺,为发展集体经济夯实基础。
目前,村里已建设有老人活动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文化广场、灯光篮球场、农家书屋。村道、巷道实现水泥硬底化路面并配套绿化、照明。交通四通八达,水电设施齐全,通讯网络覆盖。生活垃圾专人定时清理,卫生整洁,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新景象。
对于陇上村近期的工作,黄卫忠说,村将按照区、街道的工作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配套建设乡村文化公园及未完善的村道建设,全力提升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幸福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