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指节气,又指节日,在我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文人雅士为我们留下许多巧嵌“清明”或记叙“清明”习俗的对联,读起来别具情趣。
明代一秀才进京赶考,日薄西山,投宿农家。翌日,发现所投宿农家茅舍上满是白霜,触景吟道:“昨夜大寒,霜降茅棚如小雪。”但苦思不得下联。便将上联写在外面墙上,寻过路人对出下联。第二年清明,有一秀才路过此茅舍,稍思片刻,吟出下联:“早春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上下联语出自然,读来简洁明了,令人叫绝。
古代有黄、李两才子,常作对互娱。一年清明节,两人春游,来到一湖畔,姓黄的才子吟道:“日临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李才子的脱口而出:“风起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上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节气,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气。上联的“丽日”与下联是“风雪”,形成鲜明对比,构思巧妙,匠心独具。
有一家杂志社曾出一上联进行征答:“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上联嵌包含“冬至”“霜降”“大雪”“小雪”“白露”等五个节令,且通俗易懂,贴近自然现象。入选的下联是:“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下联与上联相比,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加雕饰,却也有趣。
清明前后,气温回升,正是种瓜点豆春耕时节,河北民间流传一副对联: “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上联中嵌“清明”“小满”两个节令,下联中嵌“芒种”“夏至”两个节令,可谓前后呼应。上联中的粮食作物“高粱”“谷”又与下联中的“芝麻”“豆”对应,自然流畅。且上下联各道出节令与农作物的关系,联语化俗为雅,新意工巧。
清明是踏青春游好时节。有人撰一联描绘清明时令景象,联云:“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此联源自北宋词人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联语只将首句的“新”字改为“春”字,使清明时令跃然纸上,情景交融,颇具韵味。 闫成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