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迁》
李长之 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2年12月
□彭忠富
司马迁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言论对于统治者治国理政有极强的借鉴意义。譬如他在《货殖列传》中谈到:“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其大意是,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何为“顺其自然”,其实就是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治国策略,前提是承认客观的力量,即物质的自然和人为的活动所加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趋势。
文学评论家李长之认为,司马迁深受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史记》中,司马迁将老子的言论与法家申不害、韩非子的言论进行比较,而得出“老子深远矣”的结论。此外,司马迁把道家思想应用于人事处更多。凡是书中论到一个人的成败处,大体上都是采取道家的观点。例如批评项羽之败是在“兴之暴”,是在“自矜功伐”;赞美张良则是“无知名,无用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李长之认为,一个历史学家的可贵,首先要有一种历史意识,然后才能产生一种历史范畴即演化。凡是认为一切不变的,都不足以言史。司马迁从演化出发来研究历史。用他的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变,就是渐,就是终始。”
李长之最新出版的《司马迁》分为“司马迁”“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上下两篇,从司马迁的人格和风格出发,全面细致地审视、评价司马迁及其《史记》的作品,将司马迁称为“抒情诗人”,有着广博的学识,深刻的眼光,丰富的体验,雄伟的气魄。作者强调了情感才是作品的本质、生命和灵魂,详细地分析了司马迁所处的伟大时代,追溯了他的思想渊源和家学传统,讨论了他和先辈先贤如孔子等在精神和性格上的契合和共鸣及距离。作者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精神动力、文化背景美学风格予以独特的剖析,并完整地勾勒了司马迁一生的行迹。
李长之认为,司马迁是一个百科全书似的人物,在历法、政治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哲学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此外,他是一个巧于把握文字的人,他有语言学上的训练和技术。李长之指出,作为一个诗人的司马迁,他是一个不朽的抒情诗人;作为一个学者的司马迁,乃是一个无比的深刻而渊博的学者。关于司马迁的文学成就和影响,李长之认为司马迁是传记文学的能手,他善于刻画人物,写人物时带有感情,能传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以及不同事件的气氛。此外,在讽刺文学和文学理论方面,司马迁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为了显示主题,司马迁对同一事件因侧重面不同而有不同的写法。例如鸿门宴曾分别见于《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 《留侯世家》和《樊郦滕灌列传》中,但浓淡轻重是完全不同的。在某些时候,司马迁宁肯牺牲历史,而不肯牺牲文章。李长之认为,就《史记》的价值或影响论,班固的《汉书》不能和其相比,因为《史记》的价值在能反抗,有感情。正如鲁迅所言,《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