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丽
探索是数学的核心,探究式学习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方法,也是数学学习的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有效探究,培养探究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构建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
探究式学习有时也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强调问题是其核心。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问题可以融入故事、话语、游戏或情境中。因此,在教材处理时,教师需要具备灵活驾驭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意愿。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创设了足球比赛情境,引出罚点球队员来做选用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所需条件,随后引导学生通过记录队员的过往罚点球情况来进行分析和讨论。
已知,小红、小丽和小明的罚球次数分别为:25、20、50,进球次数分别为:19、15、40.如何挑选最佳罚点球者呢?我引导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有的从进球数考虑,有的从失球数寻解。在不断的思辨和探究中,学生得出结论:因为小红的进球数占罚球总数的19/25,小丽占15/20,小明占40/50,通分后分别是76/100 、75/100、 80/100,由此可知小明命中率最高,故应该选择小明罚点球比较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领悟到百分数的含义,并发现它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并非“分母是100的分数叫百分数”的理解,为学生深入理解百分数奠定基础。
二、创设条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在现今的教学中被广泛采用,通过科学合理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的意愿和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思维和意识,还能够促进他们提升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机会,妥善安排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内容,精确掌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以充分发挥其潜力,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并不断提升自己。
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相关知识时,我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他们进行一项关于班级中对不同运动的喜好的调查,包括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跑步等各项相关运动。首先,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我根据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这样,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班级中不同运动偏好的人数情况进行调查,并以扇形统计图的形式将结果呈现出来。其次,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角色并非完全放任。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过程中,我时刻保持关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提供引导和支持,确保学生的思路一直紧密围绕着问题展开。同时,根据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我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提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合作精神,并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与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升。
三、加强课外延伸,拓展探究式学习
数学源自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因此,为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更好地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加强课外延伸。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这一章节内容以后,我让学生对自己佩戴红领巾的长与高进行测量,计算出制作一条红领巾所需要的布料面积,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课外延伸,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指导生活实践,这样一来,就充分实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拓展以及迁移,有效提升了探究式学习的效果。
总而言之,尽管并非所有知识和技能都适合探究式学习,但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角度看,探究式学习在数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数学的教学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等。因此,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构建适合学生的问题情景、给予学生开放的探究空间以及做好课外延伸等措施,有效保障探究式学习的顺利开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造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