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8818米,就来到渔湖街道港口村境内。2023年孟夏,记者一行走进港口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44个社区(村),也是进入渔湖境内的第1村。
港口村位于渔湖街道东南部,东与凤美街道团友村、广美村、广南村相接,南邻京冈京街道北村,西临榕江南河,与汕头市金灶镇旗头村隔江相望,西北与渔湖社区为邻,北靠渔江村。这是一个位于古渔湖都中心地带的古老村落,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
港口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记者 池 妍
九牧后人,落居江灏
港口村古称江灏村,因地处南港(今称西港南支流),当地人也称之为南港。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朝廷开科取士,福建省兴化府(今莆田市)官母巷士子林岳、林准兄弟同时上京赴考,同榜高中进士,随后林岳走马上任,在辗转担任多个地方的职官后,进入潮州担任地方官,先任海阳县丞,后任揭阳县令。当年林岳出巡来到化龙桥(现称渔湖桥)这个地方,看到游鱼聚港,认为是个好地方,可以创村。于是继续前行来到江灏,看到这里是一个莲花宝地,所以就在这里创村。随后,林岳升任梅州通判,儿孙们也陆续离开江灏另创基业,只有次子林及申的第三子林壮父留居本村,林岳以朝奉郎的官职告老回乡,回到江灏颐养天年。
林岳,字士耸,被江灏林氏后人奉为开基祖,建有士耸公祠永为纪念。
林氏创居江灏村时,当地已有多姓族人在这里居住,相传有13姓,现在这里还保留有与这些姓氏相关的地名,今后畔池有潘厝,对面有胡厝,下向南前为苏厝旧址,东厝大路有陈厝,红砖埕有黄姓,寮内有洪姓,村东边有袁厝、曾厝、许厝、周厝等等。后由于林氏发展迅速,其他族人陆续外迁,因“江灏”潮汕话读音与“港口”接近,村名逐渐转为港口,村成为纯林氏族人的聚居地。至目前已繁衍成寨前围、新厝围、潘厝围、港墘围4个围,人口6800多人,辖区面积1.5平方千米。
独立建制,始于1970年
流经港口村的西港南支流。阿龙 摄
北宋古村江灏,因地处南港之河口,亦因潮汕音与港口接近,地名因而多与港口村混用。至清乾隆编修《揭阳县志》时,所列渔湖都67村,港口村名列其中,证明此时村名已转为港口。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港口划为渔江段所辖村落。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渔江段改置为渔江乡,分为14甲,港口为其属。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渔江乡改置为渔中乡,港口隶属渔中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港口和广美、南洋、沟尾、许厝围等5个村子合置为美港村,名字以5村中人口较多的广美、港口各取一字命名,村政府(其时行政机构称谓)驻广美。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美港和凤联合并为美港中乡,港口属之。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京冈、美港中乡并入渔江大乡,港口属之。同年9月,渔江大乡与梅联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港口隶属美港高级农业社。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港口隶属美港管理区。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港口属美港大队。
1970年,渔湖公社将所属15个大队调整为25个,美港大队析为广美、港口的团友3个大队。这是港口正式作为行政村(大队)建制的开始。1984年,随着公社改置为区、大队改置为乡,团友大队撤销,所属两村口围、沟口与港口大队合置为港口乡。之后,港口历经乡、村委会、村公所等建制。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2年8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揭阳市在渔湖镇划出19平方千米设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1994年5月9日,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扩至渔湖全镇。1995年4月,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在渔湖镇分设溪南、凤美和京冈3个街道。港口村被一分为二,原所属的口围、沟口两个自然村析出,重新合置为团友行政村,并划归新设置的凤美街道,港口村则仍隶属渔湖镇。
2013年3月调整行政区域,港口村隶属揭阳空港经济区渔湖镇。2022年4月,港口村随同渔湖街道划归榕城区管辖。
文化遗产,世代传扬
港口林氏士耸公祠。阿龙 摄
港口三山国王庙。阿龙 摄
港口村历史悠久,在1962年开荒造田时,从苏厝的古墓中出土有宋神宗熙宁(1068)和宋徽宗崇宁(1102)时铜钱一缸。其钱正面各铸有阳文“熙宁重宝”和“崇宁重宝”四字。属年号钱,距今950多年,证明了港口在宋朝就已存在。
村里古建众多,在村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下,不断对一些古建筑进行重修,使其得以完整保存。代表性民居为寨前围建筑群,其建筑保留明清建筑风格。旧村落中心区的寨前围,为“莲花地”,其格局为建筑组群,是始祖林岳的故居,也是林氏发源之地。以怀隐公厅及其后部的士耸公祠为代表,怀隐公厅和士耸公祠皆为坐西北朝东南,总体面积1598.4平方米,是南宋时期典型的潮汕民居建筑的遗存,在揭阳独具一格。
怀隐公厅为三进二天井两从厝格局,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进行大规模重修而融入不少明初建筑的元素,并在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若干次重修中得到强化,其基本构造中宋代痕迹依然鲜明,主要体现于采用宋代营造度制以及建材式样等,其后天井所砌筑的大规模海石橹石,虽然严重破坏而风貌如昔。
士耸公祠位于怀隐公厅后部,始建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占地面积161.6平方米,一中堂两稍间(厨库)式格局,堂前为由阼阶、西阶变化建筑格局,祠匾“士耸公祠”为南宋特授太子太傅、著名书法家张即之于嘉定七年(1214)所题,祠内“世德堂”堂匾为民国五年(1916)大总统黎元洪所书,梁架及两壁间挂满历代“状元”“进士”等众多林氏先贤功名匾,是揭阳现存唯一 一座南宋家祠。据介绍,在宋初,一般的士大夫之家,毋得独立建祠,也就是没有家庙的存在。至皇祐年间(1049~1054),才通过“官宦之家可设家庙,祭高祖以下五代”。而一般的宗族,还只是在家宅范围内进行四时的祖先祭祀。至宋末,由于朱熹的极力推动,才逐步扩展,于是有了庙祭(独立建家庙)与寝祭(家祭)之间的过渡形态的家祠(设于住宅后部)的逐渐出现。这种建于住宅后部的家祠,就是明清时期祠堂的前身。
祠厅建筑是林氏族人纪念先祖,传承家风美德,敦亲睦族的场所,同时也发挥着连结乡情友谊的作用,因此族人们都倍加珍惜,悉心保护。据了解,士耸公祠和怀隐公厅历史上都有过多次重修,每次重修都没有改变它的形制和格局,特别是士耸公祠保留有宋代的建筑风格,在当地的同类建筑遗存中具有稀缺性和独特性,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2014年被列为揭阳市第六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评为世界林氏望族十大名祠。
除了以上两处较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港口村目前还保存着众多的祠厅建筑,包括肖龙公祠、庄敏公祠、义斋公祠、天德公祠、漱公家塾、和兴公厅等,还有三山国王庙、元君圣母庙等宫庙建筑。
在港口林氏族亲心目中,士耸公祠成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每年族人们都会在公祠举行祭典活动,常年为小祭,每5年举行一次大祭,沿袭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据村里老人介绍,士耸公祠祭典仪式都是在正月二十四日上午举行,小祭年参祭人员和祭品都较为简单,大祭年就特别隆重,参祭人员有士耸公祠理事会全体成员,国内士耸公祠派下各村,海外林氏乡贤、林氏宗亲代表等,高峰期参祭人数多达上千人,规模庞大,气氛热烈。士耸公祠祭典活动的开展,很好地增强族人的凝聚力,发挥着团结海内外林氏乡亲,增强文化交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作用。2020年,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已被列入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承家风,敦亲睦族
忠孝仁爱、勤俭耕读是林氏族人的传统家风。
“我们的祖训特别强调,做人要有正气,存心要仁厚,做事要公正,物用要俭朴,做官要谦慎,乡里要和睦相处。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勿富而骄,勿贫而滥。林氏族人秉承祖训,克勤克俭,传承先祖家风美德,崇德象贤,诗礼传家。”作为《南港林氏族谱》编修小组成员的村民林坚涛向记者介绍,目前林氏族谱正在编修中,祖训放在了靠前的位置,一共有10条,245字。他认为,这个祖训就是给后人定下的家规。林坚涛说:“小时候长辈就教育我们做人要讲礼义廉耻,要踏实勤劳。现在我们教育晚辈要认真学习,要上进。”
在港口村,至今还流传着周员外嫁女的故事。据传周员外富甲一方,家财万贯,有一年,他家女儿出嫁时恰逢雨天,周员外怕道路崎岖泥泞,影响女儿出嫁的行程,于是命人打开粮仓用稻谷铺路,女儿的花轿虽然顺利抵达夫家,但周员外自此家道中落。“周员外嫁女的故事”也成了世人教育子孙后代的反面教材而流传下来。
数百年来,林氏后人唯遵祖训,鉴往规今,代代相承。自建祖祠至今,崇儒施教,人才辈出,代有显人。“南港林氏以始祖林岳领衔的进士到清末就有149位,而且还出有清康熙年间江西武状元林光伴,举人、贡生、庠生一大批!还有3位状元、4位尚书、2位封侯,3位圣人,一圣是三一教士林兆恩,二圣是我们称之为湄洲岛姑母,其他姓氏称为妈祖,俗名林默,三圣是潮阳翠峰古岩林玉云。”说起村里的文武贤达,士耸公祠理事会成员林泽坤如数家珍。
保护古村,焕发新颜
港口村鸟瞰。郑楚藩 摄
村里优美整洁的环境。阿龙 摄
港口村委会。阿龙 摄
自古以来,港口村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香蕉。几百年来,历代先人凭借临江优势,带领后代子孙广植稻米瓜果,捕捉鱼虾度生,艰苦创业。昔时,因生产力低下,缺乏栽培技术,农业产量不高,村民生活十分困苦,居住房屋矮小、拥挤,平房古屋巷道崎岖不平、弯曲狭窄,桥梁多是独木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港口村大力发展农业,平整耕地,兴修水利,改进生产工具,选用优良品种,实行科学种田,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改革开放后,在政府的引导下,乡村多种经营并举,村民大力发展经济,各家各户建新房,住新居,有的办工厂,有的建码头。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古时的公厅、祠堂等先后进行修缮,平整灰埕村巷,建设水泥村道,开辟文娱体育活动场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港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友钦表示,非遗文化和历史建筑是村民们的乡愁记忆,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先后对部分池塘、沟渠进行清淤整治,对主干道、杂乱空地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村的整体面貌,接下来将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建设美丽文明乡村,营造路通、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环境,让内外族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