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从双溪明月观景台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10.118千米,就来到了渔湖街道渔光村境内。2023年深秋,记者一行走进渔光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49个社区(村),也是进入渔湖境内的第6村。
渔光村位于榕城区渔湖街道中部,北通和美村,东、南邻渔江村,西南接阳美村,西连仙阳村,西北达榕东街道西陈村。全村由厚和陈、厚和郭、塭内、西庵、港角、袁厝寨6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厚和陈村,现有区域面积大约2平方千米,总人口6154人,为多姓村庄。
袁厝寨:袁魏两姓情深厚
袁厝寨村魏氏家庙。阿 龙 摄
袁厝寨,位于渔光村北部。村域面积900亩,人口1200多人,魏氏村庄。
袁厝寨创村于南宋时期,初时由潮汕袁氏始祖袁琛所创。袁琛,字朝玉,号昆山,原籍两浙路衢州龙游县石狮巷(今属浙江省),宋庆历年间(1041~1048)进士,官至兵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宋元丰六年(1083)谪潮,任潮州刺史,家居海阳云步(今属潮州市潮安区枫溪镇),二世祖袁熙从海阳云步迁居揭阳渔湖化龙桥(今渔湖桥)之北创村,以姓名村,称袁厝寨。其子孙在此居住100多年,至七世祖岩隐与弟椿峤二人卜居阳潮里开基,即今之长美村。
元朝末年,红巾党借杀元番为名,到处抢杀富户,当时粤东魏氏始祖魏廷弼的曾孙魏西斋、魏北斋兄弟得田园万亩、大船10多艘,财产甚多,富盖潮州,正是红巾党海盗抢劫的对象。原居住蓬州都富砂乡(今汕头市龙湖区外砂街道富砂村)的魏北斋长子魏蓬湖,娶袁厝寨袁氏之女为妻,为避劫掠,到袁厝寨岳父家暂住。于明朝洪武四年(1371)在此建宅,为袁厝寨魏氏始祖。后来袁氏子孙日益昌盛,至七世祖迁居今之长美创村,遂将袁厝寨让给魏氏。魏蓬湖念及袁氏亲戚相让之谊,感其恩惠,故不改乡名,袁厝寨村名沿用至今。
相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袁厝寨有“袁富寨”之称。是时,魏以德一次建宅36座。先祖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在村建设书斋99间,俗称“百间书斋”,有“书斋大门三步有‘金鸡安,银鸡母’”之说。
清光绪十一年(1885),在乡绅倡议下,集资在袁厝寨拆去一座“五间过”大宅,建造袁厝寨魏氏家庙。该宗祠坐西向东,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特色为仿“四点金”格局,庙内木架上配设有经精雕细刻而成的花、鸟、狮、蟹等装饰品。现魏氏家庙作为宗祠使用,保存良好。
厚和郭:传播理学有乡贤
厚和郭村郭氏宗祠怀汾堂。阿 龙 摄
厚和郭,位于渔光村西南部,靠近榕江南河北岸、渔湖桥水闸边。
厚和郭原称为后河村。相传宋绍熙年间(1190~1194),潮阳铜钵盂村(今属铜盂镇)郭氏先祖行至渔湖都化龙桥,见此地钟灵毓秀、土地肥沃,是宜居之宝地,便在此开基创业。因创村于古庵之旁边,庵后有一河,故名后河。后改名厚和,意为厚德载物、以和为贵。
相传理学乡贤郭淑云(可回看本系列第126站)为厚和郭人。
郭淑云,字子从,是南宋朱熹两个潮籍弟子之一。绍熙年间(1190~1194),郭子从赴福建师从朱熹,其治学的细心和对理学的深刻体会,备受朱熹赞许。郭子从学成回潮后,积极在家乡传播理学,扩大朱子学说在潮汕地区的影响。郭子从晚年在京冈任教,言传身教,深受京冈村民爱戴。逝世后,京冈学生捐献四亩田地为先生墓园。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揭阳、潮阳、海阳(今潮安)三地教书先生纷纷齐聚墓前,共同祭祀缅怀郭子从。
21世纪初,村民建起郭氏宗祠怀汾堂,作为家族祭祖联谊活动场所。
港角:竹编畚箕专业村
港角村寨门。阿 龙 摄
港角,位于渔光村东部。村落坐北向南,母寨由三座公厅和五条巷厝及后包厝组成。村域面积160亩,人口700多人,为林姓村庄。
南宋末年,江灏(今港口村)林壮父第四代孙林真辅迁移至该地定居。因落居地在河汊弯道处,故称港角村。该村溪河交错环流,直通榕江南河。
港角篾织工艺历史悠久,其中以编制农用“粪箕”闻名。据传,港角的祖辈擅篾织,立籍之初便以此为业,后来相传成习。至民国时期,村民不以下地耕田为生,专门削竹做篾以谋三餐。邻近圩市卖畚箕多为港角人,买者多购港角货,畚箕市场几乎被该村独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农业集体化时期,渔湖各地每年都大搞挖河泥积肥运动,畚箕需求量极大。政府把该村能工巧匠组织起来,设立竹器加工场,生产支农用具。该村在当时成为知名的畚箕生产专业村,所产畚箕除源源不断供应给各乡村外,还调拨部分外销,为积河泥夺取农业高产做出贡献。改革开放后,港角竹器业以逐家逐户为生产形式,由单纯的加工生产向多种经营转变。目前,全村劳力编织畚箕者占60%,组织搭篷组外出经营搭篷业有20%,其余的设立铺户,供销该地竹器产品,又引进外来竹编用具。
塭内:传统纸影戏之乡
塭内村林氏西河旧家祠堂。阿 龙 摄
塭内,位于渔光村东南部。人口1100多人,全村面积160亩。村分东围和西围,共有7个公厅10条巷。擅于传统纸影戏(木偶)民间艺术。原村址被称为“两蟹相靠”之地。因村民担忧咸水灌入,不利于农民耕种,遂在渔湖桥头建塭而取名塭内村。
世居村民原主要为郑姓、李姓。明初,港角林姓一支迁来聚居,逐渐繁衍成大族,今村民多为林姓。
村传统民居为潮汕民居,房屋建筑结构大多为“三厅通”“五间过”“下山虎”“抛衡”“四点金”等。寨前有塭内古庙,每年正月初五、初六为“游神日”,游神时村民将三山国王、佛祖等塑像请到寨前供村民祭拜,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023年初,村里建起了金湖内苑小区,村民们跟城里人一样搬进高楼居住。
厚和陈:四面环水之龟地
厚和陈村陈氏祖祠。阿 龙 摄
厚和陈,位于渔光村西部。古寨四面环水,畅流不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利交通发达。村域面积约1.5平方千米,人口1400多人,世居村民主要为陈姓。
明初潮阳柳岗(今属金灶镇)陈氏一支迁来厚和村北部聚居,不久,又有邻近数支陈姓迁来,逐渐形成陈姓聚居区,遂以姓名村,将厚和村北、南两地分为厚和陈、厚和郭。该村坐北向南,四面环水,前人将其称为龟地,因其地形似龟,而且龟头、龟项、龟爪、龟身俱全,是为风水宝地。古时村民以农为主,兼以做竹器著称。以做簸箕、吊篮、竹枕头最为著名。如今全村80%以上的村民办起五金家庭作坊,经济收入颇丰,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村中有公厅五座、祠堂一座,朝向皆为坐北朝南。陈氏祖祠建于清朝,民国八年(1919)重修,后于1992年和2015年相继再次重修。祠堂门匾书题“陈氏祖祠”,背面书题“颍川华胄”,祠堂对联“崇祖先祠宇辉煌昌后代,本忠孝宗德绵长振家声”,祠堂堂号为“有德堂”,正堂对联“有道家声昌百世,德门金光耀千秋”。有德堂是厚和陈氏祭拜历代祖先的活动场所,现保存完整。
西庵:人杰地灵之宝地
西庵前村文化公园。阿 龙 摄
西庵,位于渔光村中部。村域面积225亩,人口近千人,黄姓村庄。
西庵,原名庵前,又称杜龙绞庵前。因村西北有一座古庵,坐西北向东南,靠近河港边,该河港俗叫庵边沟,河港上游,有座简陋矮桥,原称庵桥,俗称“暗桥”。庵前村恰好位于这古庵遗址前面,故得名。又因渔湖有两个庵前村,一个在东,一个在西,该村恰好在西,故称西庵前。又因西庵前之面堂,复水重川,溪河弯曲,在村西南角港湾有个深水潭,急流回转如旋,宛若杜龙绞水,因而得名杜龙绞庵前,后简称西庵村。
西庵前黄氏渊源,据《广美黄氏族谱》记载:“广美六世祖醇健、醇叟之子孙沟美公、万零四公、云地公、万英公等先祖,先后到本境创业肇基。”自明中期,黄沟美、黄万零四建座七间过先创繁衍。既而黄云地创“红门两宇”前后相连。后黄昌瑞、黄昌爱、黄昌德三人爨展,传黄开广、黄开泰繁衍分昌,历400余载。
该村有优良的文化传统,相继出现众多潮乐爱好者,其中对潮乐有较深造诣的有黄良泉、勋猷(九妹)、黄金泉(老生)、黄老横等,他们各有艺技,学有专长。村里的小潮剧团也先后创办起来,民国初年黄原其创办“老正顺香”、“中正顺班”,黄良泉、黄利泉创办“老赛宝”“新赛宝”班。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黄阿芳、黄玉利创办“织云”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勋猷(九妹)创办“中正兴”班。1948年,黄愈汉于潮安金石创办“四正顺”班。这些小潮剧班,技艺精湛,声望远播,享誉潮汕。
西庵前自古重视文化教育,明末清初,先祖黄泰安带其子昌瑞、昌爱、昌德在“沙埔”地方创建公厅时,在公厅西边的“灰窑”地方建造一座私塾,名曰“七房书斋”,后这个私塾桃李满天下、美誉远播。清道光二十年(1840)黄盛日在“七房书斋”南面,又建私塾一座,名曰“博文精舍”。清光绪十年(1884)黄盛光在“七房书斋”北面,再建一座私塾,名曰“鳌峰草堂”,两层楼式。该村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
六村整合设为行政村
渔光村委会。郑楚藩 摄
自宋至清时期,厚和郭和厚和陈合称为厚和村,其他4村,均为相对独立的村寨,清乾隆编修《揭阳县志》时,所列渔湖都67村,厚和村和其他4村均名列其中,渔湖都图也有标注村名。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袁厝寨、厚和郭、厚和陈、西庵前、港角和塭内(以下简为六村)划为渔江段所辖村落(此时,厚和村分为厚和郭、厚和陈两村)。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渔江段改置为渔江乡,分为14甲,六村为其属。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渔江乡改置为渔中乡,六村隶属渔中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六村中,袁厝寨和西庵前以自然村的形式划入中联村,其余4村划入渔江村。1952年改称中联小乡、渔江小乡。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中联与新联、阳美、渔江共4个小乡并为渔江中乡,六村为渔江中乡所辖。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京冈、美港中乡并入渔江大乡,六村隶属渔江大乡。同年9月,渔江大乡与梅联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六村分属渔江、中联两个高级农业社。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六村分属渔江、中联两个管理区。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六村分属渔江、中联两个大队。
1970年,渔湖公社将15个大队改置为25个大队,在渔江大队析出六村,合置为新大队,仍以渔为名,命名为渔光大队,义蕴多湖水乡夜里捕鱼时星光渔火美景,也期望新设置的大队取得更光荣的成绩。这是渔光村首次设置为大队(行政村),大队部驻厚和陈村。
1984年,随着公社改置为区、大队改置为乡,渔光大队撤销,并入渔江乡,六村仍为渔江乡所辖。之后,渔江历经乡、村委会、村公所等建制,六村为其所辖。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2年8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揭阳市在渔湖镇划出19平方千米设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1994年5月9日,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扩至渔湖全镇。1995年4月,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在渔湖镇分设溪南、凤美和京冈3个街道。渔湖镇从渔江村析出六村重新新置渔光行政村,村委会驻厚和陈村。
2013年3月调整行政区域,渔光村隶属揭阳空港经济区渔湖镇。2022年4月,渔光村随同渔湖街道划归榕城区管辖。
凝聚合力,绘就乡村新图景
渔光村鸟瞰。郑楚藩 摄
渔光村,位于千年渔湖都腹地,曾是星光渔火水乡生活的写照,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迎来了沧桑巨变:望江北路穿境而过,一片片田地上耸起了高楼和工业厂矿。近年,随着渔湖路和义和东路的拓建,城市化进展加速,乡村面貌变化仿若电光石火。
近年来,渔光村通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建立健全网格化三级基层组织体系(村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联系户),凝心聚力,全村干群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合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漫步渔光村内,发展的成果一幕幕呈现在眼前,只见溪港交织,入目皆绿,别有天地。渔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郭伟光告诉记者,村里定期对花木进行修剪,及时补绿增绿,对村内古树名木建档挂牌保护,全力做好垃圾日产日清,河道疏浚工作。为了打造更舒适、宜居的乡村,渔光村还根据实际需求,对袁厝寨桥梁进行扩宽,在村内建设公共停车场,做好村庄内四旁五边地面硬底化,建成厚和郭公园、袁厝寨文化公园等一批宜居项目。同时,打造以五金不锈钢产品,塑料制品等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就业,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目前全村有企业1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约20家,实现了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持续优化。在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村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不断提升,一幅美丽幸福画卷正在渔光村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