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会带来腰背部酸痛、驼背以及身高变矮等症状。综 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面临患病率高,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低(即“一高三低”)的严峻挑战;同时,我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水平在地区间和城乡间尚存在明显差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10月公布的首个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患病率达32.1%,男性 6.0%;城市地区为 16.2%,农村地区为20.7%.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其中女性为 51.6%,男性为 10.7%;城市地区为 25.6%,农村地区为 35.3%.我国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与其他各国差异不大,但女性患病率水平显著高于欧美国家,与日韩等亚洲国家相近。
骨质疏松易被忽视
骨质疏松会给患者带来腰背部的酸痛、驼背以及身高变矮等症状。而骨质疏松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
很多人都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腰背酸痛、身高变矮和驼背是老年人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根本没有引起重视,没有意识到骨质疏松已经静悄悄来临了。这样往往直至出现了骨折才得以诊断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造成的髋部骨折又有很高的死亡率。
正常人的骨头是很坚硬的,而骨质疏松的骨头就像蜂窝煤一般,里面都是空空的,一碰就碎。骨质疏松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因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一旦发生,就让人措手不及。比如临床经常见到老年人稍微跌倒就出现各个部位骨折,更有甚者,咳嗽也可以出现腰椎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也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死亡率高达20%,还有50%的患者会落下残疾,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骨质疏松一旦发生,目前尚无有效方法使骨质恢复到病前水平,因此,必须重视骨质疏松的预防,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及进展,才是最好的治疗。
运动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发生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中专家建议预防骨质疏松有效方法包括:科学锻炼,适当晒太阳、健康饮食及相关药物预防。
我们的骨骼属于“用进退废”,体育锻炼增加身体负重的机会,对骨生成细胞有明显刺激作用,促进骨质形成,让骨更坚硬,防止骨量丢失,因此,运动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我们越不用、活动越少就越容易出现骨质疏松,所以,应该保持适量的体力活动。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加上适当的抗阻训练,非常有利于骨质疏松的防治。
日常生活中,每天要运动半小时左右,并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遵循个体化(运动方式、频率、时间及强度)、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当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打乒乓球等有氧运动。这对老年人既安全又有效。
此外,适当的阻力训练,对骨骼和肌肉都有非常大的好处并且有助于预防摔倒。
晒太阳则有助于促进皮肤内生维生素 D 的形成,进而促进肠道内的钙吸收。晒太阳每天以15~30分钟为宜,但需防止强烈阳光照射灼伤皮肤,一般上午11时至下午3时时间段最佳。
饮食注意“三多三少”
要多摄入牛奶及奶制品、鱼虾、芝麻、豆制品、紫菜、海带、新鲜蔬菜等高钙食物;多摄入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花椰菜、栗子、燕麦、黄豆制品等;饮食中加入蒜头及洋葱能强化骨骼。
要限制芦笋、菠菜等含草酸食物的摄入,以免影响钙的吸收;少吃发酵食物,因酵母含磷,会影响钙吸收;勿过量饮酒、浓茶和咖啡及碳酸饮料。
可遵医嘱进行药物预防我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剂量为800毫克,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为 1000 毫克;维生素D成人推荐剂量为每天200单位,老年人因缺少日照、运动不足及吸收功能减退,其推荐剂量为400~800单位(高钙血症或高尿钙症的患者禁用钙剂)。
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也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陈沛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