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前一轮积雪还没化,雪花就再次纷飞。据中央气象台预报,13日至15日大范围雨雪天气将再次“上线”;与此同时,13日至16日寒潮天气也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继续影响我国。中央气象台13日发布寒潮、暴雪、冰冻黄色预警。
数据显示,10日以来华北、黄淮等地出现中到大雪,局地暴雪或大暴雪,新增积雪深度3厘米至8厘米,部分地区超过10厘米。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内蒙古等地共有12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12月极值。
“新一轮降雪从12日夜间开始,从河套一带自西向东影响华北、黄淮北部、东北地区,部分地区将达大到暴雪,局地甚至会达到大暴雪量级。”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近期,南方多地气温偏高,一些地方白天还能短袖短裤“上阵”。随着冷空气南下,气温将迎来“断崖式”下跌。
受寒潮影响,全国大部地区将先后出现4级至6级偏北风,气温下降8℃至12℃,西北地区、内蒙古中西部、华北西部及江南、华南北部、贵州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4℃以上。17日晨最低气温0℃线可南压至贵州南部和江南北部一带,零下10℃线位于黄淮北部至秦岭一带。华北、黄淮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将接近或跌破历史同期极值。
“本次寒潮过程强度更大,影响范围更广。16日左右冷空气南下后,江南、华南可能迎来‘冷暖大逆转’。”马学款说,由于后期庞大的冷气团持续控制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且有新的补充冷空气,未来一段时间中东部地区气温将持续偏低。如15日后北京最低气温将持续7至10天低于零下10℃,南京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持续时间也将超过一周。
专家提醒,公众需及时关注预报预警信息,注意防范雨雪天气可能导致的积雪、道路结冰等对交通出行的不利影响。同时,冻雨和湿雪可能导致电力或通信线路出现积雪或弱结冰,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线路、设施的巡查、维护和加固。
新闻链接
国家疾控局发布指南
提醒公众做好寒潮健康防护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近期,我国多地出现寒潮天气。哪些人群需重点防护?面对不同等级寒潮信号预警,如何做好健康防护措施?13日,国家疾控局发布《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根据寒潮特点对不同重点人群提出防护建议,提醒公众做好针对性防护措施。
根据指南,寒潮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包括易造成浅表皮肤损害而形成冻疮,加重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的疼痛;易诱发气道痉挛、呼吸系统免疫功能异常;易引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还可能加重泌尿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哪些人群需重点防护?
根据指南,需要重点防护的人群主要有三类,包括敏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人群;户外作业人员,如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
面对不同寒潮预警信号等级,如何做好防护措施?
按照《寒潮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规定,寒潮预警信号分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
针对蓝色、黄色预警信号,指南明确通用的防护建议有做好房屋保暖检查及保暖用品储备;关注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经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感染,及时接种疫苗;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适时通风换气;使用取暖设备时,避免发生烫伤和煤气中毒等意外事故;出入温暖的室内时,注意温度的缓冲不宜忽冷忽热;外出时避免意外伤害及事故发生;避免进行剧烈的户外体力活动等。
针对橙色、红色预警信号,指南明确这两种信号下均不宜长时间户外逗留,要加强头部和胸腹部的保暖。
怎样处理失温症状?
若出现寒颤,及时测量体温,若出现体温低于35℃、虚脱、记忆丧失、言语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若无法就医,宜进入温暖的场所或躲避在防风挡雨的地方,减少热量散失。若衣物潮湿,需及时换上干燥衣物,温暖身体的核心区域,补充热饮(避免酒精及咖啡饮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