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
推动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
中共揭阳市委党校 卢玉琰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精致多样,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面对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必须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思想及论述。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化;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自信,在思想上深刻把握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要求,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到实处。
一、传承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承潮汕文化要先深入了解潮汕文化,明白新时代传承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一)潮汕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就蕴含这种“精气神”。潮汕优秀文化精神里蕴含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内在统一性。侨批就是潮汕文化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另外,潮汕人民的“红头船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也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二)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价值。在潮汕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文化和习俗都具有日常生活形态意义,有很强的传承性和稳固性,具有凝聚价值。比如,海外潮汕人民有喝工夫茶、听潮剧、酬神祭拜等习惯。同时,海内外潮人数量庞大,潮团组织众多,潮商力量巨大。新时代传承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用文化汇聚人心,团结凝聚起这股力量和智慧,特别是发挥潮汕精英的引领作用,对推动潮汕地区和祖国建设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三)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精致多样,非遗项目多,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元素中的经济价值尚未挖掘和利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推动潮汕优秀传统文化与经济协调建设、共同发展,将文化经济化,即以文化为元素开发文化产品,挖掘文化的经济价值;将经济文化化,即通过文化赋能,在原有的东西上增加文化内涵;让潮汕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助力潮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动潮汕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紧扣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自觉传承和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为赓续中华文脉贡献潮汕文化的力量。
(二)推动文化“双创”发展,筑牢潮汕人民的“根”。要坚持推动潮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握好“守”与“变”。一方面要坚持古为今用,在遵循潮汕优秀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不失本色、不丢特色地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要把握时代趋势,立足社会需求、人民需要,赋予潮州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新的时代内涵,让其不断绽放生命力,持续发挥文化价值。
(三)把握时代形势要求,创新传播方式渠道。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把文化传播引向信息化阶段,还极大丰富了传播渠道和方式。因此,必须要把握好信息化大势,利用好新媒体传播特点,重视小红书、TikTok等国内外社交传播渠道,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分享传播作用。要重视传播载体和文化表达方式的技术创新,借助具象的技术手段将抽象的文化精神外化于形,赋予文化更多的展现形式。
(四)培养年轻一代文化认同,凝聚潮汕青年力量。新时代,传承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增强潮汕人民对家乡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要抓准年轻一代的潮汕人民的喜好,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增强他们对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推动潮汕青年扛起传承和弘扬潮汕文化的责任。
以守正创新赓续潮汕历史文脉的几点思考
中共普宁市委党校 杜元兰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包括文化自信、意识形态工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八个字对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作出高度概括。笔者认为潮汕人的文化自信可依据其文化底蕴厚度、影响广度、历史长度、理论深度、实践温度这“五度”来深入理解。
底蕴厚度。潮汕文化来源于中原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根脉,特别是唐宋以后的文化繁荣发展,先后涌现了赵德、许申、张夔等“潮州八贤”,从而赢得“岭南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昔日潮州府古牌坊共有570座,从忠臣孝子到登科文人,一座座牌坊背后是崇文重教的古代潮汕。这足以证明历史上潮汕人文昌盛,它是浩瀚的中华文化中一支富有特色的细流,其文化底蕴具有无比的厚度。
影响广度。自唐、宋开始,潮州的陶瓷就远销海外。潮人对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末清初之后,大量的潮人移居东南亚。数逾千万的海外潮人,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又不断地把海外的先进文化引进桑梓故园。中外文化在潮汕融聚化合,经过历代潮汕人民的创造、探求和推陈出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潮汕华侨精神文化。海外潮人对传播和丰富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而潮汕文化影响力具有空前的广度。
历史长度。位于揭阳普宁广太虎头埔古窑址的年代为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广东省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结构最清楚的古窑群遗址,我国考古专家誉之为“广东第一窑”,并命名为“虎头埔文化”;还有闪耀出中原商周文化光彩的“浮滨文化”,是潮汕文化积淀的底层及其渊源。这些遗址充分证明潮汕文化是以4000多年来不曾断裂的文明为载体,拥有漫长的历史长度。
理论深度。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潮商及潮籍海外华侨踊跃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出彭湃、杨石魂、方方等党的著名革命家,在学术文艺界有国学泰斗饶宗颐,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著名哲学家杜国庠,著名作家秦牧,中国新闻史学科奠基人方汉奇,至于潮籍的书画家则不胜枚举。在科学界,有黄旭华、彭士禄用一生的努力,研发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这些英雄人物与杰出人才所创造出来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贯穿其中的科学理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使潮汕文化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深度。
实践温度。“精”字是潮汕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表现为农业上精耕细作,饮食上食不厌精,艺术上精工细作。古雅丰富的潮州话、艺苑奇葩的潮州戏、优美抒情的潮乐、高洁雅致的工夫茶、精美卓绝的工艺品、富有风味的民俗,充分显示着潮汕文化活色生香的生活气息,以广大潮汕人民的现实生产生活为依托,让人感受到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实践温度。
守正创新赓续潮汕历史文脉,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保护文物资源,让人民群众记得住自己的“乡愁”。潮汕除了拥有潮剧、英歌舞、嵌瓷、西陇灯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境内存在众多历史文物,是潮汕社会历史的浓缩,是优秀文化遗产,也是潮汕历史发展的见证。当前要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契机,在大力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文物资源,使潮汕的城乡协调发展是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是让人记得住潮汕人的“乡愁”、潮汕人的根脉、灵魂和风韵的地方特色城市。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重点要挖掘整合潮汕历史文化资源,培养和建设一支既能守正创新又懂新技术运用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坚守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潮汕人的人心,其关键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社会文化肌理,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必须下足日常功夫,用好文化载体、机制,讲好家风故事,融入社会治理,精耕文化教化、价值引领等工作。
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揭阳样板
榕城区司法局 黄昂岫
揭阳作为已有2000多年县治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广东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是潮汕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文化使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赓续中华文脉做出更大贡献。
一要坚定文化自信。近年来,我市坚持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传承中积极创新,包括潮剧、龙舞、青狮等具有浓郁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成热潮。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强烈认同潮汕传统文化承载的价值理念,增强坚定文化自信的自觉和自豪;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的深度挖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身临其境”的艺术表达中感悟文化之韵、内化精神之力,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摸清文化“家底”,切实把古镇、古街、古桥、古井、古树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
二要坚持保护优先。近年来,榕城区以“微改造”形式推动百货大楼“修旧如旧”,完成中山路、思贤路、韩祠路口、观音仔街、城隍前路等古城重要道路修缮建设,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要统筹好城市更新与保护利用,把保护古城作为长远事业,研究好、保护好、传承好传统文化,推动揭阳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积极借助新媒体技术,通过“影像记录”“数字馆藏”等科技手段和平台载体,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遍访城市的历史遗存,让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代代相传。
三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传统文化转化发展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我们要推动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新业态有机衔接,加快探索“传统文化+旅游业+数字产业”新路径,开发出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好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延长拓展文旅产业链条,加大本地的文创产品、非遗文化向旅游商品的转化力度,以文化繁荣和产业兴盛凝聚起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近年来,揭阳市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新期待,加快擦亮“文化揭阳”“文明揭阳”“书香揭阳”三张城市名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市国防图书馆、揭阳新华书店进贤书城和24小时书吧、文化馆、电子阅报栏等来到群众身边,极大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要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倾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力打造“揭”味更醇、文韵更深的历史文化名城。
五要坚持以文化人。揭阳市尊师重教、崇文循礼之风千年不衰,要将爱国爱家、孝善忠义、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融入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契合点,注重用榜样力量引领和带动更多人践行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城乡文明新风劲吹,切实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
六要坚持百花齐放。如今,共建“一带一路”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发展、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契机。我们要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要着眼于传承创新与现代艺术表达,讲好潮汕故事、传播潮汕声音,不断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同时,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培育文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步伐,推动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
真理灯塔指引壮丽航程,伟大思想成就光荣梦想。中华文化走进繁荣兴盛的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读懂并珍视文化根脉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期许,绘好登得上进贤门城楼、望得见双峰古塔、记得住潮汕乡愁的文化长卷,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揭阳样板。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中共揭东区委党校 李晓英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一、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在理论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乡村全面振兴无论是乡村的经济生态发展还是治理重建,都离不开对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二、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短板与面临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乡村文化振兴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一是对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忽略了乡村文化氛围的打造,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高。二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三级文化机制建设刚刚实现全覆盖,其服务效能能否达到预期有待进一步评估。三是对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了解不深入不具体,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对特色文化产业挖掘、打造、宣传力度不够,原有的传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五是缺乏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现有的文化服务队伍参与基层治理程度较低,积极性不高。
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当前,揭阳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宝贵机会,切实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为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一)厚植乡村文化自信,培育文明乡风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一要深挖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二)弘扬红色文化,凝聚振兴乡村精神力量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要以“红色引擎”赋能乡村振兴,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力量。一是深掘乡村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推进融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建设,厚植爱国情怀。二是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建设美丽乡村热情,凝聚起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三是创新宣讲方式,讲好红色革命故事,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
(三)整合资源优势,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是根本,产业是载体,文化和产业才能更好融合。以文兴业,精准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一是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打造“文化+特色产业”,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培育步伐。二是做好“文化+”文章,推进产业延链补链,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三要聚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做特文化产业。
(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文化振兴,就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方位、多载体、多渠道协同推进农村文化的创新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拓展乡村文化空间。在此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手段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文化空间贯通。三是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凝聚人心、增强乡村归属感、认同感。把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五)补齐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短板
当前,乡村文化人才短板比较突出。一要实施乡村文化人才振兴工程,坚持需求导向,多措并举吸引年轻人参与乡村振兴。二要加大乡村文化队伍培训力度,重点培育一支有热情、懂文化、爱农民的专兼职结合的本土文化工作队伍。三要制定出台引人和留人的政策措施,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才招引举措,不断充实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高举思想之旗,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汇聚起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力量,奋力书写揭阳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守正创新强引领
揭阳日报社 林佳燕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应利用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守正创新、引领导向,以敏感的新闻触角发现、挖掘、整合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深耕细作,将其系统、全面地展示出来,以增强受众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彰显媒体的使命与担当,发挥媒体力量。
一、牢记使命,提升新闻舆论引领
作为党报记者,应严格按照“七个着力”要求,遵循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48字方针,承担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加强党性修养,提高专业素质。
(一)身怀信念,强化政治家办报意识
“党报姓党”,在日常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确保新闻宣传的政治方向不出问题。在采编过程中,强化政治家办报意识。
(二)肩负担当,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必须秉持科学精神,善于运用新闻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在当下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和争夺中,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站稳政治立场。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二、守正创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揭阳是粤东古邑,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是潮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有着千百年来传承的道德信念及文化自信。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应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扎根生活,深入群众,贴近实际,积极从本土文化、经济等方面挖掘鲜活题材。
(一)脚下有泥,情系美丽“乡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一理念后,笔者第一时间就开始酝酿策划如何配合宣传。经过2年多深入基层,实地采访,结合“读图时代”、新媒体阅读的特点,强化视觉阅读,以大图片、简文字、精设计的创新采编手法,推出系列专题在揭阳日报全媒体陆续发布。当全国上下热议“乡愁”之时,我们给出了答案:乡愁是一种情愫,更是一种文化表达。
(二)心中有光,展现绚彩揭阳
揭阳素有“国画之乡”美誉,百年来出现了众多卓有成就的美术家,他们在海内外影响颇大。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年轻一代鲜有人知。2011年,笔者约请本市多位知名艺评作者撰稿,在《揭阳日报》艺苑版开设栏目,对揭阳26名杰出画家一一进行介绍,并在2017年结集出版《不负丹青》一书。此举,推动了揭阳画坛向历史名家学习的风气,让“国画之乡”更具底气,增强了文化自信。
三、以文化人,增强文化价值认同
我们不仅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还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人,提升受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自信心,积极推动揭阳传统文化的繁荣。
(一)关注传统,坚定文化自信
自信自立是我们在守正创新中应该具备的态度。揭阳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拥有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由于各种原因,部分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遗忘或边缘化。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在倡导文化自信方面,推出《美在揭阳之民风民俗》系列摄影专题,用镜头记录身边的民风民俗,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共鸣,以及对揭阳社会发展的关注。
(二)讲好故事,引领价值导向
揭阳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拥有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我们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譬如,揭阳民间剪纸中各种礼花的美好寓意,粿印中深刻的祝福,竹灯笼的门户标识与象征意义,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工艺品都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将其意义深化,展现出来,让更多人发现身边的生活美学,感受文化之美。还有,这两年“火”出圈的普宁英歌舞,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通过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媒体全方位传播,以增强受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自信心,促使其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或强权时能够保持独立思考、坚定立场、勇敢斗争。此外,还有在世界各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源于揭阳地区的三山国王信仰,备受海外华侨喜爱的潮剧等,我们可通过加强各种宣传与国际交流传播形式,提升文化知名度。
总之,唯有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树立自信心、守正道、注重问题导向,才能促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为更好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贡献党校力量
中共揭西县委党校 黄俊娜
党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做好新时代党校工作意义重大。本文立足中国国情认识新时代党校工作的文化使命,认真学深悟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贡献党校智慧和力量。
一、立足中国国情认识新时代党校工作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这为新时代党校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党校教育工作,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面向党校的干部培训的需求,从理论、实践、历史、现实支撑起新时代党校教育发展的使命和任务。
(一)“两个大局”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背景
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是中国进入新时代后需要把握的大势。西方敌对势力的全面打压甚至极限施压,尤其是激烈的意识形态的渗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家总体安全。
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深刻认识,以更强的思想意识和务实举措,以更大的使命担当和进取意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二)新时代党校工作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校因何而建?党校因何而兴?党校因何而强?这是党校必须回答的一个理论和实践原点问题。回答这几个问题,才能找准党校的性质、明确党校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指导新时代党校工作,这是党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落脚点。因此,为什么办党校、如何办党校的回答就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之上。党校办学的初心使命就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目标、宗旨以及围绕实现这些目标、宗旨的基本职责和使命。
二、勇于担负起新时代党校新的文化使命
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揭西县委党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以下具体举措,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坚守党校初心,充分发挥好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全力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为党育才,在铸魂育人上立起新高度
县委党校坚持为党育才,完善课程体系。统筹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培训,围绕揭西高质量发展战略开发精品课程,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案例教学。抓实抓好教学布局、教学专题设置、备课评课、教学评价和激励工作,真正做强“理论教育课”、做活“党性教育课”、做实“能力提升课”;同时丰富红色教育。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利用揭西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加强特色精品课程和精品现场教学线路开发;县委党校积极打造打造“云端课堂”,目前,以“粤视会”和“雪亮工程”视联网平台为载体,形成“1(县)+17(镇街)+318(村/社区)”三级培训体系,在县委党校设立主课堂,在17个镇街党校设立分课堂,在318个村(社区)设立分教点,将市、县培训课程通过视频直播、转播的形式延伸到基层一线,把优秀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共享到镇街党校、农村社区,实现基层党员教育全覆盖。
(二)坚持为党献策,在理论研究上展现新作为
揭西县委党校全面诠释理论热点。加强学科建设,围绕省、市、县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咨政研究,高水平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发展,理论研究、课题申报和成果转化方面硕果累累;同时聚焦揭西“工业富县、农业强县、文旅活县”战略,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到农村、社区、企业实地调研,深入开展对策研究,以有价值有分量的成果发出党校“好声音”,为揭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积极发挥智库优势,建立教职工和学员领题调研制度,充分发挥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学员的实践经验,让经常作决策的人为决策研究提供“金点子”、开出“好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