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精准医学的日益发展,肿瘤的治疗手段日新月异。目前,常用于临床的西医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但西医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往往使部分患者难以接受预期的治疗,甚至产生恐惧心理,从而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影响疗效。针对应用西医治疗肿瘤过程的副作用,揭阳市中医院发挥传统中医优势,融入中医特色疗法,对临床常见的西医副作用,如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厌食、四肢末梢麻痹、肢体疼痛、口干舌燥、皮肤溃疡、皮疹等,都有比较好的处理方法。“中西医相互交融,既能提高抗肿瘤疗效,又可减轻副作用。”市中医院医生陆敏生说。
□记者 陈燕玲 通讯员 卢剑辉 袁鸿辉
中药辅助治疗可减轻治疗肿瘤过程的副作用
陆敏生介绍了几种减轻肿瘤治疗过程副作用的中医疗法。
减轻骨髓抑制 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疲乏等症状,中医认为其病机为脾肾亏虚、髓海失养,应以补益肝肾、填精益髓为法,可用龟甲、黄精、党参、鹿角胶等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代表方为健脾生髓膏方。
减轻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反应 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反应,中医认为其病机为脾虚湿阻、升降失和,应以益气健脾、和胃止呕为法,可用鸡内金、山楂、陈皮、半夏、砂仁等,以和胃止呕膏方为代表。
减轻四肢末梢麻痹、疼痛等周围神经毒性反应 某些化疗药物或靶向药物具有周围神经毒性,使用后可能会引起四肢末梢麻痹、疼痛等症状,中医认为其病机是血行不畅、脉络瘀阻,应以活血通络为法,可用川芎、桂枝、地龙、威灵仙等,活血通络,以活血通痹方为代表。
改善口干舌燥、皮肤溃疡等症状 放疗引起的口干舌燥、皮肤溃疡等,中医认为其病机是热毒伤阴,应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法,可用生地、玄参、麦冬、玉竹等,以仙参汤为代表。
治疗皮疹 因靶向治疗、化疗、免疫治疗等引起的皮疹,中医认为其病机是阴虚血燥在内,毒邪结聚在外,应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法,可用荆芥、防风、白鲜皮、生地、地肤子等,荆防四物汤加消疹止痒汤有效。
多种中医特色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除了常规中药辅助治疗以外,多种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耳穴压豆、穴位注射等也具有很好的疗效,在临床上获广泛应用。
针刺治疗 全身脏腑及气血津液通过经脉连系全身,针刺治疗可防治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反应,临床常采用足三里、内关、中脘、三阴交等穴位。
耳穴压豆 中医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全身脏腑皆连系于耳,刺激耳穴可有效作用于全身经络,采用耳穴压豆法,可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胃肠的作用,对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常选用胃、神门、交感等作为主穴。该方法简单易行,而且无创,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开展。
穴位注射 在针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穴位注射是把中西医有机结合起来治疗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的常用方法,将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等注入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可起到药物及穴位的双重作用。
陆敏生说,“整体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两大原则,对于现代医学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妙用中医可以很好得到改善,全面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耐受性,但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制定方案,选择治疗药物和方法。总的来说,中医、西医两种治疗方法并不冲突,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中医最好在一开始就介入肿瘤的治疗,并贯穿治疗全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