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中学是抗日战争时期潮汕地区著名的新型革命学校,其旧址位于揭西县金和镇和南村南侨中学内。

创办西山公学
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为榜样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8年7月,普宁县兴文中学校董会听从于国民党普宁县党部,无理解聘在该校大力开展抗日宣传工作的进步教师,引起校长许宜陶、教务主任黄声的愤慨。他们倡议进步教师团结起来,集体辞职,离开兴文中学,另谋创建一所新型学校。
经过酝酿并经中共潮汕中心县委批准,中共潮汕中心县委成员马士纯与邱秉经、黄声等一批中共党员和进步教师,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为榜样,在揭阳县石牛埔义享公祠(今属揭西县金和镇)创办西山公学(后改南侨中学),由马士纯担任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的主要负责人。
改名“南侨中学”
吸收各地进步青年入学学习训练
为了更加广泛地做好统战、团结抗日工作,南侨中学校长由归侨教育家、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的爱国民主人士黄声(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共产党员、归侨教育家邱秉经为训育主任、杨少任为教务主任。学校以“一切为了抗日,一切为了救国”为宗旨,吸收了潮汕、南洋各地进步青年入学学习、训练,在学制、课程设施、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学生除了修文化课、政治课以外,还必修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课程。开学仅两月,学校便办得生气蓬勃,声誉日著,各县抗日志士及沦陷区爱国青年纷纷争先入学,并取得汕头遏罗归国华侨抗敌同志会和海外侨胞的支持,同年秋改名为“南侨中学”。

革命精神流传
在潮汕党史和教育史上书写光辉一页
1939年初,党组织决定在揭阳县水流埔(今揭东区白塔镇瑞联村)设立南侨二分校;在潮阳县和平乡(今属汕头市潮阳区)设立南侨三分校。学生人数由40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累计约2000人(包括揭阳的水流埔和潮阳的和平两个分校)。
1939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危及南侨中学的生存。这一年秋天,中共揭阳县委根据逆转的政治形势,指示南侨中学收缩阵地,将二、三分校撤并到总校,同时转移部分暴露身份的教师、学生。1940年7月14日,广东国民党当局以“尚未立案,且为异党分子所把持”为由,下令解散南侨中学。南侨中学虽然被迫停办了,其革命精神和爱国思想却蔓延至全国各地,师生们奔赴到各地的革命斗争队伍中去,不少人成为党的革命骨干,更有13名师生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在潮汕党史和教育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书记方方称赞南侨中学是“潮汕革命通向农村的一座坚实桥梁”。
文字:蔡晓惠
摄影:林洁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