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卫芳
“如果有人突然晕倒,我们该怎么办?”“如果有人溺水了、触电了,我们应该怎么办?”近日,江苏省南通市某医院心血管专科护理小组成员走进当地小学,开展心肺复苏与AED使用科普,将急救知识和技能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指导师生掌握基本有效的急救技巧。
众所周知,学校是一个人群密集的场所。学生在校内突发疾病,或不慎摔伤骨折等意外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很多学生,包括老师,未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因而一旦有师生发生意外,很可能错过及时抢救的最佳时机。
据报道,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尚未开设“急救教育”相关课程,不仅校园急救设施配备严重不足,而且师生急救知识普及率相当低,急救知识培训也远远跟不上。可见,加大学校急救技能培训势在必行。此次,南通市的医护人员走进学校,围绕生活中常见的危急情况,详细向师生们讲解了各种应急常识、急救须知、心肺复苏技巧、AED除颤方法等,现场演示心肺复苏和AED使用,讲解并演示了海姆立克急救法,这不仅让广大师生掌握了急救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通过实操演练提高了自救互救的能力。笔者认为,这无疑是一次有效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传授,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当然,让急救技能培训走进更多学校,还须有必要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要将“急救教育”纳入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分层实施,制定不同阶段的课程。其次,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将“急救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或课程,鼓励引导一定比例的教师取得应急救护专业资质。其三,要保障一定专项经费。各级财政部门应安排“急救教育”推广运用专项经费,在教育培训经费中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要确保应急救护培训经费专款专用。此外,各地各医疗机构,包括红十字会,不妨多多走进学校,多组织师生开展一些类似的急救技能培训,把心肺复苏、骨折包扎、AED使用等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更多的师生,让“急救技能”成为他们的一项必备技能,从而让更多的师生在危急关头既能自救,也能他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