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龙
祠堂一向是每一个宗族群众心中最为感怀的场所,缅怀先贤、祭祀祖先乃至于宗族里议事决策,都在祠堂里进行。
祠堂又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几千年来,祠堂和家塾、私塾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相同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在推广普及义务教育中,人民政府征用了一些大的祠堂,作为办学场地。祠堂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幢幢崭新的小学、中学在城市和乡村中建成,学生们迁出祠堂,到新的校舍去接受教育。祠堂于是成了老祠堂,回归到敦睦宗族情谊等方面作用的场所上。
榕城区是揭阳市的中心城区,中山街道则是古城中心片区,老祠堂纵横有致布满了一条条街区,让这些作为古城文化物质体现的老祠堂焕发新光彩,继续扮演着倡导文明新风尚、传播文化正能量的角色,中山街道利用老祠堂开展的实践活动,的确可圈可点。
打造“百千万工程”宣传品牌——“老祠堂新讲台”,整合各类资源,挖掘创新典型做法,将其打造成为基层善治阵地、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赋能高质量发展。
将古城里老祠堂蕴含的潮汕建筑文化、家风文化、红色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互交织起来,老祠堂又成了“传播科学、传播真理”“倡导文明、崇尚文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场所,焕发出新的魅力。无论是“心心向榕”,抑或是“绿美榕城”;无论是聚力“百千万工程”,抑或是倾听“好曲连廉唱”,老祠堂这个新讲台,都在为古城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