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面起源于商周时期,清代驰名,是我国陕西省的特色传统面食,以岐山的臊子面最为正宗,广泛流行于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臊子面因其颜色鲜艳、气味浓香而备受喜爱。
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饮食传统。岐山臊子面正是这一文化的杰出代表。岐山文化馆的李辛儒先生曾专门撰写了一本小册子,名为《神来之食岐山臊子面》,考证了臊子面的历史渊源。臊子面源于周代的尸祭制度,即“竣余”礼仪。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汤供人享用,象征祭祀。如今,臊子面已成为岐山和关中地区招待客人的常见饭食,婚庆、寿宴等场合常以此待客。
臊子原指肉末,根据配料不同可分为肉臊子和素臊子。岐山臊子面主要使用肉臊子,将肥瘦相间的猪肉切片,在热油锅中翻炒,加入盐、生姜、陈醋、辣椒面等调料炒熟。豆腐、黄花菜、木耳和胡萝卜作为底菜,鸡蛋摊成蛋皮切块。面条煮熟后捞入碗中,浇上滚烫的汤,放上臊子和鸡蛋,再撒上蒜苗,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辣椒油、醋和盐。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臊子面便大功告成。其口感特点是酸、辣、香,分别来自岐山醋的酸味、油泼辣子的辣味和臊子的独特香味。
一碗合格的岐山臊子面应具有“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点。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岐山面讲究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面条要热得烫嘴、油要多,才能体现此面的特色。
臊子面在关中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还是孩子满月、老人祝寿、迎接亲朋,都离不开这道美食。新年第一天早晨,关中农村基本上都吃臊子面,象征着对先人和土地、灶神的敬意。
许栋南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