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烹饪海参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沈莹在所著《临海水土异物志》中说道,海参“土肉正黑,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明代以后,它们被归入海味“八珍”之列。
莫看海参在餐饮界的地位如此之高,然就以个人早年几次品尝海参的经历而言,不是全然没有那种软糯鲜滑的感觉,就是一块入嘴,嚼不出多少滋味,便一下落肚了事,活脱脱猪八戒吃人参果。直到某回品尝了虾籽大乌参之后,方知海参之美,名不虚传。
事后从食家处了解到,这道本帮菜中的头牌名馔,绝非简单拾掇就能成美味。
海参有很多品种。虾籽大乌参选用的是色乌、肉厚、体大, 一般500克干品有5至6头的乌绉参。
有了好的原材只是第一步。海参入馔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软而不黏、韧而不胶的质感。既可咬碎吞食,也能含抿而化。而要达到这种不糟不烂、不艮不皮,有嚼劲、有韧性的标准,与泡发有着极大关系。不同的海参,泡发手法不尽相同。譬如大乌参,不能直接涨发。水发前要先用类似本帮红烧肉的“燎皮”法,将乌参放在明火上烤至外皮呈焦炭状并变脆时,离火用铲刀刮去硬壳。这在餐饮行业内称为“火发”。
处理好的乌参,放入冷水浸八九小时,待回软一些后,换清水于旺火上焖烧至沸,端锅离火,待其自然冷却,剪去四周硬皮,重新放入水锅里煮开,并再度冷却。等乌参软了,开膛去肠,继续加热两次,直至发透,放入冷水中漂浸,待用。
发好的乌参,为使外层坚硬一些,最终烧出来的口感更好,还得有一个局部改变质地的油炸过程。
炒锅置火上,入油烧至八成热,将沥干水的乌参,皮朝上放在漏勺里浸入油内。在炸的过程中,轻轻抖动漏勺。至爆裂声渐渐减少,表面水分基本上炸干时,捞出控油。随后再将油温升至七八成热,放海参复炸,使参体形成空隙。
海参的入味,长期以来都是烹饪难点。虾籽大乌参借鉴了鲁菜中葱烧海参的调理方法,用浓色、浓汁、浓味,入其里、表其外,达到色香味形四美俱全。
烹此菜,葱油必不可少。用一棵葱白长度超过一尺的山东大葱,将葱白部分竖着劈开,再切成小段。锅烧热,加熟猪油烧至五成热,放入葱段,待葱微微变成焦黄色并出香味时,弃葱留油,即成葱油。
除了葱油,本帮菜自有他独到之处,譬如借用了江南物产——虾籽,这极鲜的东西借味。
虾籽分河虾籽和海虾籽两种。后者粒小,不似前者每一粒都有单独的存在感,却有着它们无法企及的香味。特别是用油炒过后,鲜味也更浓郁。
开中火,锅中放熟猪油,烧到四成热,放入乌参(皮朝上),沿着锅边烹以绍酒,再加酱油、虾籽、糖以及红烧肉的卤汁,外加半斤高汤,并用筷在参体上轻扎几个孔洞,加盖以小火烧10分钟后,捞出,皮朝上平放于长盘里。
开旺火给锅中余汁勾个薄芡,接着边淋葱油边搅拌,等把葱油全部搅进卤汁后,撒人葱段,均匀淋于乌参上。
一份盛于盘中的虾籽大乌参,除了色、香、味之外,还得加上一个烫字。坊间曾有传闻,此菜火功达到极致者,出锅时的乌参,足以烫裂瓷碟。无怪乎,有食家认为,凡是能烧好虾籽大乌参者,便是功力深厚的本帮菜“王者”。钟正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