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强县促镇带村 激活…
·一杆一球“碰”出无限…
·助力纺织类中间品贸易…
·立足关键时期,用好重…
·“伙伴同行”,健康成…
·潮音趣味支教进东泮
·交通宣传进驾校 守护…
·以“党建+”引领业务…
·我国乙型肝炎及相关癌…
·“三伏天”虚寒类疾病…
·市区租房市场悄然回暖
·百强房企上半年销售总…
·多地密集施策盘活存量…
·下半年房地产调控预计…
·上半年中国百城新房和…
·住房公积金数字人民币…
·挂牌出售或出租房产不…
·院士故里 钟灵毓秀
·提升文物人才培养质量
·从五粮到五谷
·一条河流的生态“逆袭…
·探寻真理的永恒之光
·《握手衣香》自序
·以史为镜,应以人为镜
·【新书荐读】
·一窗青绿
·晚风轻语
·带回一摞长汀土猪肉
·路过江畔的黄昏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以史为镜,应以人为镜

时间:2024/7/15

 

  《史记人物五十讲》

  杨 鹏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4年4月

  □赵昱华

  《史记》是我国首部纪传体通史,被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摆脱了原有的“大事编年体”写法,围绕人物展开叙事,历史从此变得鲜活。

  从黄帝到汉武帝的3000年,《史记》谈及人名4000多个,如此多的人物,现代读者可能有所困扰。而《史记人物五十讲》,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史记》和这段历史。

  杨鹏是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的研究学者,曾从事过传统国学与西方宗教的对比研究工作。或许正因如此,杨鹏对于先人的精神世界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与关注,用全新的角度对《史记》里的人物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书中大体遵照了时间顺序,由夏商的大禹商汤写至春秋的五霸争雄,再由战国的诸子百家写至秦汉的秦皇汉祖。据作者自述,他写作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回答在翻阅史书,面对这些“古老的先王、圣人、思想家”时,内心所浮现起的一个问题——“我们是承继了先人的伟大,还是重复着他们的局限?”

  如何理解先人的世界观,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历史,更进一步地看,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当下。因此,作者对于《史记》人物的讲解,实则是以人物为脉络,去分析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之间社会思想的变革。作者对于人物精神世界的关注,是因为作者相信,杰出个体的思想,是值得管中窥豹的,个体间的思想变迁反映了社会的思想变革。而只有读懂了先秦时代社会思想的变迁,才能读懂先人的伟大与局限,获取当下的经验与智慧。

  杨鹏的文笔精练,偏重于人物概括性的总结。面对人物复杂的生平,他快刀斩乱麻,仅仅挑选其中有代表性的经历,以此进行人物的品评。这样的举措,建立在对历史人物的全面整体的把控之上——若是对书中40多个人物逐一进行笼统的介绍,难免会显得泛泛而谈,缺少重心。而抓取角色在历史上的闪光点,反而让史书里的人,变得更像是历史上那个活生生的人。历史的一个侧面,已经足以定格一个人物。

  我很喜欢熊十力先生的一个观点:史书是作史者价值观的体现。作史者所表现出的思想,本身就反映了时代变迁所留下的烙印。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评判了《史记》中所记载的那些人物,太史公司马迁同样是作者的评判对象。书中48讲的标题是《司马迁对孔子的褒与贬》,在这一章节中,作者指出,在《史记》一书中对于孔子的描写,多处是明褒实贬的,单独来看,或是褒扬,但若是结合孔子的人生轨迹,其中的贬损便显而易见了。

  为何太史公要用这样的笔法去书写孔子呢?首先,在官方层面上,此时的汉朝已经开始了“独尊儒术”的进程,孔子在官方与民间都有着崇高的地位,直接的批评,多少显得不合时宜。其次,太史公本人所崇尚的,是黄老之道,面对孔子重形式、重表象的思想,产生贬损之情,也是理所应当。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篇中,便记载了老子批评孔子固守形式而忽视动机取向,固守外在而忽视内质的倾向。无论这一段历史是否真如太史公笔下所写,但太史公将其纳入汗青这一举措,无疑表现了他的价值观。

  难能可贵的是,太史公没有因为自身的价值观就否认孔子的功绩,作者也没有因为太史公的价值观去否认《史记》的真实性,而是深刻地分析动机与诱因,在“承继了先人的伟大”的基础上,摆脱了旧有的局限,用全新的眼光对其进行审视。在我看来,作者借这一章想要向读者说明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历史认知对我们的塑造。

  在这五十篇讲解中,作者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是“历史记忆”,历史的记录塑造了我们的集体记忆,这样的记忆,让我们继承了先人的伟大,却也难免同样限于前人的桎梏之中,唯有让思想与社会一同变迁,方能以史为鉴;不然,历史也不过是故纸堆中衰朽的文字罢了。

  在历史的集体记忆之外,同样少不了来自个体的解读,而这本书,正是作者作为个体的解读,提醒我们以史为镜,应以人为镜。作者又何尝不是在以太史公为镜呢?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