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张名片”为抓手 聚力“百千万工程”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
市委宣传部
擦亮“文化揭阳、文明揭阳、书香揭阳”三张名片,是揭阳市委紧扣省委对揭阳的定位要求,结合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实际,部署的一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重点工程。阶段来,揭阳市聚焦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将“三张名片”融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文化强省“六大工程”全过程、各领域,立足揭阳实际,持续提升工作创新创造能力,推动社会各界主动融入“三张名片”建设大局,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塑造强大精神内核。
一是走好群众路线,推动“三张名片”可感可及。为确保“三张名片”充分融入“百千万工程”、服务“百千万工程”,真正惠及人民群众“接地气”,揭阳始终将各项工作“沉”到基层中去,推动宣传思想战线大调研成果有效应用,推动擦亮“三张名片”在落实中深入人心。聚焦“百千万工程”,抓好分级分步实施,形成“市管县、县抓镇、镇带村”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工作格局,研究制订项目60个,在推动“三张名片”扎根基层、惠及群众、助力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长期以来群众反映较多的公共文化供给短板上,聚焦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成了全省首个市级国防教育图书馆,弥补市区无市级图书馆的空白;相继建成揭阳进贤书城、揭东新华书店和市文化馆、博物馆新馆,加快推进“书香揭阳·进贤书房”建设;建成乡镇农家书屋示范点39个。市委宣传部连续两年获评南国书香节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二是打通创新路径,推动“三张名片”出新出精。积极顺应移动化、数字化发展趋势,主动思变应变求变,在内容创新上务求实效,不断打造“三张名片”精品,擦亮“百千万工程”底色。聚焦“文化双创”,创新打造了“揭韵潮风”潮剧IP.同时,推出“英歌锣鼓贺新年”“行彩桥 迎福瑞”等网上非遗体验活动,打造了“兴·揭阳”海滨邹鲁文化系列新媒体推文、《话说揭阳 博古通今》短视频栏目等“文化+新媒体”精品。除此以外,揭阳还立足深厚文化底蕴优势,融入创新因子深入实施普宁英歌精品打造工程。通过建立普宁英歌协会、南山英歌文化传承基地,大力推进英歌进校园,探索开展院校学科建设,组织各支英歌队参加全国性非遗展演,广泛开展“中华战舞·普天同庆”普宁英歌短视频征集大赛,多措并举推动非遗项目传承走深走实。
三是激发社会力量,推动“三张名片”共建共享。紧盯群众反映最为集中的创文重点领域,通过大力推进“揭创通”创文实地测评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开设创文热线、文明曝光台,聘请文明观察员等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力量,推动办结市民群众的创文“关心事”。以揭籍作家为创作主体,紧扣“百千万工程”,推出反映产业项目、历史文化等主题的《滨海新城》《活力古城》两幅20米美术长卷;引导扶持文创青年团队,引进全新业态;由市新阶联和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协同打造的“同心文艺空间”新阵地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社区”称号。此外,依托项目化牵引,积极引入中国电信公司、中山大学校友会、民间慈善基金会等企业、社会团体力量,推动建成首批10个“书香揭阳·进贤书坊”智能共享借阅书柜,实现各县(市、区)24小时书吧建设全覆盖。
推行1234“平急结合”体系 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榕城区委组织部
理论依据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基层工作,到社区、进小区、访居民,在不同场合对基层党建、基层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榕城区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服务高质量发展,落实落细揭阳市城市基层党建“互联共建”工程,通过强化组织、力量、阵地、治理、服务相融合,坚持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平时”常态、“急时”应急的1234“平急结合”工作体系,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城市基层治理效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织密网格化服务管理“一张网”,串联基层社会治理千条线。榕城区推动基层治理由“多头粗放”向“综合精细”转变,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组织—楼栋党组织(党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服务体系,建立一支1533人的专兼职网格员队伍覆盖191个城市网格,139名外卖骑手、快递小哥通过“随手拍、随时报”成为社区治理一份子,有效调动社区志愿者、居民代表参与楼栋“微网格”治理,形成“平时细密织网,急时发挥作用”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健全横向联动纵向贯通两项机制,构建互联互通工作大格局。横向上,全覆盖成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吸纳124家单位201名兼职委员,“平时”联建共治,“急时”联动响应。纵向上,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平时”运用“三张清单”共同研究重大事项解决问题,“急时”迅速转换为“一线指挥部”接受上级指挥调度。
三、用好用活三支下沉服务力量,推动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开展“三联三服务”专项行动,区、街道、社区三级259名领导干部全覆盖联系服务群众,“平时”开展“周五基层服务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急时”状态下角色转换,一线指挥。开展先锋志愿服务活动,52支区直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下沉社区3500多场次,引导新就业群体“平时”常态化参与志愿服务,“急时”迅速应战参与中心工作,推动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
四、培育四大精准服务党建品牌,激活城市基层治理新动能。“榕易办”聚焦党群服务中心便民功能提升,10余项社区高频业务有效压时限优流程,高效办结12345政务服务热线交办件,让群众和企业在榕城办事更容易。“榕易解”聚焦“群众说事、干部解题”,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睦融邻里”居民议事厅,推行“五步议事法”(说、审、议、解、评)。“榕易事”聚焦民生小微实事立办制,通过发挥社区共建单位力量,让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更容易。“榕易聚”聚焦多元力量参与服务,以“一中心N融合”集聚一批辖区共享阵地打造党群服务阵地,每月一主题发布活动计划,开展“社区趣味运动会”“公益市集”“邻里阅读书香节”等各类活动,拓宽党群服务功能建设7个“榕之家·暖蜂驿站”,为快递员和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提供多样化服务,有效激活城市基层治理新动能。
积极答好学位建设的民生考卷
揭东区教育局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是人民群众最大的呼声。揭东区教育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主动回应群众关注关切和反映强烈的“中小学(幼儿园)公办优质学位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公办学位扩容提质作为落实“百千万工程”任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及推进揭东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用“扩优提质”答好“学位考卷”,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
主要做法
(一)科学谋划,多措并举破解“上学难”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制订《关于整治教育领域公办优质学位紧缺突出问题的专项工作方案》,确保学位建设谋定后动、谋定快动。
二是优化学校布局,积极利用全区“三旧”改造土地、新增用地、盘活的存量土地,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节余等资源,进一步优化教育空间布局,不断完善学位建设规划。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在财政资金优先向教育倾斜的同时,积极营造崇文兴学良好氛围,大力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
(二)专项推进,跑出学位扩优“加速度”
一是推进“均等化”学位扩容。坚持系统思维、分层实施。区的层面,新建揭东第一初级中学。镇的层面,完成玉滘第一幼儿园改扩建工程,实施云路初中、锡场义西初中改扩建工程,进一步扩充镇级优质学位。村(社区)的层面,完成揭东四小、新亨硕联小学、霖磐卓豪小学改扩建工程,实施霖磐德北小学改扩建工程,群众家门口的优质学位不断扩充。
二是补齐“基础性”办学短板。投入3700多万元,实施乡镇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课室照明设施改造、乡村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场地改造等工程。
三是落实“规范化”招生工作。城区和镇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揭东第一小学等城区优质学校在满足招生范围内学生入学需求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新生电脑摇号派位招生;优化公、民办学校结构,公办学位占比达到国家及省既定要求。
(三)融合发展,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
一是打好协作牌,突出引领赋能,创建6个城乡教育共同体,精准帮扶32所乡村学校(园),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覆盖面得到有效扩大。
二是打好特色牌,大力打造向上领导班子、向上教师队伍、向上思想道德、向上活动阵地、向上校园文化、向上校园环境,努力建设“大而优、小而精”的城乡学校,擦亮“崇文揭东,向上教育”品牌。
三是打好示范牌,打造3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8所区级示范性幼儿园、17所区级科学保教示范园,通过示范观摩、送教送培、帮扶指导等方式,助推全区学校提升办学质量。
主要成效
2023年,揭东区新增公办优质学位6680个,有效缓解了二胎潮和城镇化带来的主城区学位紧缺和乡村学校校舍老化带来的学位不足问题,“城镇挤”“乡村弱”问题进一步得到有效解决,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更加明显,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同时,布局调整、学位扩容、质量提升、特色培育等一系列举措,让居住在揭东的广大群众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栽好“梧桐树”,搭好“筑梦台”,让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更丰富的社会资源汇入揭东,教育服务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不断加强,“学在揭东”的教育名片日益鲜明。
什石洋村开启“红色+” 新模式绘就发展新格局
普宁市委宣传部
普宁市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是普宁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内红色革命资源丰富,革命历史旧址多达11处,1957年被广东省政府定为红色根据地村,2018年被省委授予“红色村”称号。阶段来,什石洋村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立足红色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深耕红色文化,因地制宜讲好红色故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力量”。
一、坚持“红色+党建”,打造红色堡垒新高地。什石洋村以“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第一批试点村为抓手,充分发挥红色党建引领优势,积极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推动创建什石洋红色村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为村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不断提升党群服务效能。在打响红色党建品牌上不断下功夫,将“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党建促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整合区域内红色资源,打造“一路”“一廊”“五址”“一阵地”,打造强有力红色堡垒,推动红色村走向振兴。
二、深化“红色+教育”,点燃红色文化新引擎。为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什石洋村广泛收集掌握什石洋村红色革命故事,整理形成什石洋村红色史料,广泛开展红色教育。打造普宁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阵地、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校校外实训基地,先后获评“揭阳市党员教育基地”“揭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引育“红色+产业”,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有效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力,什石洋村充分挖掘辖区内丰富的红色资源,不断活化利用,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一是开发“红色旅游”,激发乡村活力。通过“互联网+”“旅游+”等方式,将红色文化与村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业。什石洋红色长廊、辉祖祠、育德小学等已成为市民热衷的“红色景点”。二是探索“红色农业”,激活乡村经济。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将农业观光与劳动体验相结合,发展体验式农场,丰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推动红色长廊附近农村土地流转,投资约30万元进行改造升级建设黄皮观光园,栽种1400多棵黄皮果树等经济作物。三是建设“红色商铺”,发展乡村产业。投资92万元实施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经营环境和服务质量,带动商贸经济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党员群众在红色景点周边开设商铺,逐步引进民俗饰品、红色产品、特色农副产品等商铺,完善红色旅游餐饮商贸设施,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商业活力。
四、用活“红色+治理”,焕发共建共享新活力。深挖红色资源,汲取红色力量,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为引领什石洋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红色保障。坚持把红色文化融入到乡村治理全过程,充分激发村民在基层治理中的主动性。持续抓好人居环境,利用红色村建设、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等配套资金,逐步完善引水排灌、道路硬底化、路灯亮化等各项基础设施。什石洋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勠力同心启征程
市档案馆
近年来,揭阳市档案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本地,突出重点,不断加大红色档案征集力度。
主要做法
70多年前,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珍藏宝贵的历史记忆,揭阳市档案馆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征集红色档案线索,千方百计地接收红色档案进馆,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揭阳永远流传。
(一)广泛征集线索
一是扩大征集工作的覆盖面。二是将征集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三是强化与本地媒体的交流。
(二)主动上门沟通
2023年,揭阳市档案馆了解到揭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揭阳日报社于2022年11月联合启动抗美援朝老兵“合影”行动,为健在的108位抗美援朝揭籍老兵拍摄照片。市档案馆前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揭阳日报社进行沟通交流,将这非常重要的红色档案接收进馆,进行妥善保管,得到他们积极响应和支持。
(三)举办移交活动
2023年6月9日上午,在揭阳市档案馆举办抗美援朝老兵声像档案移交活动。活动中,市档案馆有关同志介绍了抗美援朝老兵声像档案的由来和重要意义,以及红色档案资源的资政育人重要作用,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档案征集、踊跃捐赠,为揭阳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宝贵资源。
(四)营造社会氛围
档案馆征集红色档案,一个很大的难点就是档案保管人不愿意把档案捐赠给档案馆,对档案馆提出的寄存、购买等方式也不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像抗美援朝老兵声像档案移交就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效果及影响
此次揭阳市档案馆征集接收抗美援朝老兵声像档案进馆,对档案征集工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档案充分展现了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的丰功伟绩,对深入学习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励全市人民继承发扬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奋力推进揭阳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丰富馆藏资源
这批档案进一步丰富了揭阳市档案馆馆藏红色档案资源,提高市档案馆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能力。通过广泛宣传报道,不仅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红色档案不只是个人、家庭的宝贵财富,更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三)提升档案意识
档案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全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揭阳市档案馆征集接收抗美援朝老兵声像档案进馆,对提升全社会档案意识、有效开展红色档案征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揭西县五经富镇“茶”的兴业之路
揭西县五经富镇
五经富镇位于揭西县东北部,境内的大洋山区总面积76.2平方公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种植茶叶,产品特色炒茶以香醇浓厚、毫香回甘而闻名天下。过去虽盛产茶叶,但因品种良莠不齐、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粗放型管理、科技化水平低、无品牌等原因,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如何改进升级产业链,走出一条茶叶特色发展之路?是困扰着五经富镇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党建引领强产业,发挥支部建设“聚合力”
为了突破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五经富党委确定了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行动五大行动抓手,建设以茶叶为主导产业,聚集种植、加工、品牌、旅游、文化等要素的现代茶叶产业园区。
一是以抓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为主线,解决产业经营主体各自为战、相互分离问题,加强支部、企业、农户协同发展,以产业促振兴的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做强优势产业,充分利用集体土地和个人土地,创建“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增加茶叶产业经济效益,目前共有7个茶叶“一村一品”项目,五经富被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
二是推进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效结合起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下,当地茶叶经营主体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机制。
二、基础设施配备齐,引入规模化“新动力”
一是完成产业园区的升级改造。自2019年6月起投入资金4.32亿元,完成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二是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对进出大洋山区的县道X094五黄线进行升级改造,为经济集聚扩散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搭建通信网络,在茶园中增设移动通信信号塔,为智能设备的运转保驾护航。
三、科技赋能产业兴,激活产业“新引擎”
立足科技创新兴茶,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技术支撑,建立科研示范基地。形成“科技引领、产业链接、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格局。五经富镇云顶茗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中科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技术支撑,从培育—种植—茶园管理全方位进行科研合作。
四、茶旅融合新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新势力”
以茶带旅,以旅促茶,五经富茶叶园区与大洋旅游度假区高度重合,以茶旅小镇、茶文化园等为载体,不断创新茶旅融合产品与业态,营造出了全过程全要素的茶旅体验。
(一)创造多样茶文化消费形式。近年借助兴起的露营基地、“围炉煮茶”休闲文化,通过营造氛围感、仪式感带动茶叶产品走向新的消费趋势,吸引周边游客前来打卡、旅游。
(二)打造旅游特色品牌。大洋国际旅游度假村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广东揭西茶旅文化节”,依托“中国天然氧吧”旖旎的梯田茶园风光,进一步打响了大洋文旅品牌,做强五经富镇茶旅产业。
(三)开辟茶旅融合体验项目。园区现代化茶叶加工厂内设置了一条200米长制茶参观通道,游客能近距离观看传统炒茶工艺、全方位参观茶叶加工制作全过程。同时增设观景平台、茶园观光、采茶、制茶体验及茶叶销售、品茗等各种活动,增加与游客的深度链接。
结合文化建设新要求 探索文化服务新路径
惠来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惠来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坚持聚焦“百千万工程”、聚焦优化发展环境、聚焦高品质城市建设、聚焦擦亮“文化揭阳”“文明揭阳”“书香揭阳”三张名片,全面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以优质文化供给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融入经常、化为日常,为惠来争创全国经济百强县、当好“百千万工程”典型县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揭阳新篇章中展现惠来担当。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创作文艺精品,弘扬优秀文化
《南山红英》由惠来县委、县政府组织主办,惠来县潮剧演艺中心演出。作为惠来县首部大型原创现代革命潮剧,该剧的创作和演出,不仅是惠来县文艺界的一次创新与突破,填补了惠来县没有原创现代潮剧的空缺,得到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观众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社会反响热烈,《南山红英》荣获揭阳市“感党恩 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作品金奖、第五届广东省戏剧文学奖剧本三等奖和广东省基层舞台艺术精品。
(二)整合文艺资源,创新服务模式
在建立文艺志愿者培训基地方面,2023年底,惠来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精心指导惠来县文化馆探索文化馆与艺术教育机构合作共赢新模式,推动惠来县文化馆与12家优秀艺术教育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文艺志愿者培训基地。在推动文化与艺术相融合方面,2023年上半年,惠来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积极推动县文化馆与湖北省江汉大学美术学院从多方面深化合作。江汉大学美术学院的学员通过与惠来县文化馆非遗组、美术组的深入交流,结合专业特色选取潮州木雕、潮剧、葵潭鹤舞等部分省市级非遗项目绘制非遗插画,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艺术设计相融合,以新时代青年视角进行艺术创作,展示传统非遗魅力,进一步推动惠来县非遗文化焕发新光彩。
(三)促进全民阅读,丰富文化供给
惠来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把实现全民阅读作为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如推动建成葵阳书院(24小时书吧),该书院是集图书借阅、文化交流等文化服务于一体的24小时书吧。葵阳书院的启用,有力提升了惠来县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全民阅读广泛深入开展,对助力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文化强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四)深化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惠来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揭阳滨海新区“一城两园”开发建设的契机,高度重视县域旅游发展,充分发挥滨海、生态资源等优势,着力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打造北区“红色”、中部“绿色”、滨海“蓝色”三条旅游产业带,全面推动全域旅游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特别是在旅游设施配套建设、海洋资源规划开发、文旅宣传推介、乡村旅游等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惠来旅游观光游客人数持续上升。
我为家乡添新绿 共创绿美新榕城
榕城区农业农村局
造林抚育,管护名木,保护森林,万众添绿,绿满榕城。榕城区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写好全区“绿”字大文章,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宜居榕城”为目标,以“我为家乡添新绿,共创绿美新榕城”为主题,依托榕城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努力构建榕城区结构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健康的森林服务体系、绿色惠民的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和健全的森林支撑保障体系。
主要做法
按照“区统筹指导、镇(街道)统一规划、村(居)分批实施、分类管护”和“区重点实施引领,镇(街道)属地全面推进”相结合的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一)因地制宜,全面做好造林绿化工作。聚焦今年绿美榕城任务,建立具体项目清单,明确具体时间和具体责任人,重点围绕“六大行动”中心任务,实施高质量水源林建设260亩、森林抚育1015亩;以榕江北岸地都镇段滩涂地这片揭阳市唯一的红树林湿地为重点,着力推进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打造红树林生态示范点,目前已完成一期23.5亩红树林湿地修复保护工作;努力打造一批植树基地,初步选定市一中榕江北河段滩涂地、汇景蓝湾小区前滩涂地、市党校前滩涂地分别作为一、二、三期进行建设;落实17个镇街成立“绿美榕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以榕江南北河两岸绿化、“五边”绿化、“四旁”植绿活动为抓手,广泛发起“我为家乡种棵树”活动,同时办好“五级林长”植树活动。
(二)保护优先,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监管。2023年榕城区继续发挥林长制的制度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保护优先,坚决落实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管控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坚决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维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加大日常巡护力度密度,加强工作督导考核等措施,榕城区近两年上级下发的森林督查图斑数量为0.(三)用心管护,开展古树名木保护提升。目前榕城区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有287株,其中一级古树12株,二级古树83株,三级古树184株,名木8株,均悬挂保护牌和落实管护,并在省林业局统一部署下,对辖区内12株一级古树名木和8株名木加装视频监控设备。
(四)多方联动,引导全民共同积极参与。做好宣传舆论引导,根据工作节点要求,精心策划开展绿美榕城专题宣传活动,向社会广泛宣传绿美榕城建设重大意义。同时培养一批绿美志愿者,推动大地植绿、心中播绿、全民享绿新风尚,营造公众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主要成效
2023年以来,榕城区实施了高质量水源林建设260亩、森林抚育1015亩;以揭阳市唯一一片红树林湿地为抓手,重点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完成红树林种植23.5亩;广泛发起“我为家乡种棵树”活动,小程序累计上线义务植树基地21个,累计种植树木1.4万多株,建成了“清风林”“巾帼林”“人大代表林”“青年林”“环保林”等一批主题林;对辖区登记在册的287株古树名木落实管护措施;把8.86万亩生态公益林以及550亩商品林纳入政策性森林保险;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控林业生态红线,坚决落实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