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要激发孩子做家务的兴趣,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林洁松 摄
□记者 刘春玉 通讯员 孙玫琪
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是美好生活的源泉。我们一切美好梦想,都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小到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大到一个国家的辉煌成就,都是每一个人通过劳动得到的共同成果。然而,生活中却有一些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爱劳动,对于扫地、洗碗等家务活不爱做不会做或很少做,有的甚至几乎从来没有做过,令家长感到很头痛。
对此,揭阳市家庭文化协会公益讲师、心理咨询师、揭阳真理中学教师卢萱认为,孩子的劳动习惯要从小培养,家长以身作则并积极引导孩子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务分工,提高孩子对规则的认同感和执行力,适当“示弱”,请孩子帮助,突出孩子的地位和作用,让孩子分享劳动成果,赞美孩子的努力,悦纳孩子的行为,孩子会更加愿意做家务,减轻家长的负担,逐渐学会承担自己在家庭、社会上的责任。
聪明在于十指,越劳动越聪明
家务一词出自《梁书·张率传》:“率嗜酒,事事宽恕,於家务尤忘怀。”家务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事务,包括洗衣叠衣、擦窗扫地、拖地倒垃圾、洗碗刷锅、铺床叠被、整理杂物等。
卢萱表示,学习是一种智力,做家务是一种能力。现代社会,人要学会生存,不仅要学会读书学习,也要学会做家务。尽管家务是无酬劳动,但并不代表没有价值,孩子们都要学会做家务。当进入初中高中阶段,许多孩子都要离开家庭、父母进入学校独立生活,需要学会自理。自理,意味着要学会自觉学习、照顾好自己。
俗话说“聪明在于十指”,越劳动人越聪明。卢萱指出,对孩子而言,双手是决定智力发育、大脑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家务不但时刻需要双手操作,手脚肌肉得到锻炼,还需要眼睛、大脑、身体共同协调,有利于促进孩子左右脑的开发,从而“心灵手巧”。做家务还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早期规划、沟通协调等,潜移默化中把孩子训练成了父母的“助理”,不仅能让孩子掌握生活的技能,还能让孩子懂得责任的意义,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执行力、协调力等能力。
六主因造成孩子不喜欢做家务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喜欢做家务呢?对此,卢萱分析认为,可能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是家长的不当示范。一些孩子不喜欢做家务,可能是因为其父母平时也不喜欢做家务。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父母不喜欢做家务,那孩子不喜欢做家务也是正常的。
二是学习任务重。一些孩子可能是由于学习任务重,用太多时间写作业,以致没有时间做家务。
三是家长溺爱孩子。孩子不喜欢做家务与家长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是家长的溺爱包办,没有从小培养其劳动意识,以致孩子劳动责任感缺失;部分家长要求较高,在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过程中缺乏耐心引导,总觉得孩子家务做得不好,干脆由自己做。
四是逆反心理。一些孩子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如果家长强制要求孩子做家务,可能会适得其反,这是孩子不喜欢做家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家长的处事方式简单粗暴,也缺乏平等沟通,让孩子感到不被关心、被强制、成绩遭到轻视或否定等,孩子因而缺乏兴趣或没有成就感等,造成孩子不愿意做家务。
五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可能通过说教、唠叨、打骂等方式教育孩子,这不仅让孩子心生反感,还可能疏远了与孩子的关系。当孩子表达困难或抱怨时,家长缺乏倾听和批判性的态度,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反感情绪。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常用“你还小懂什么”这样的话语,容易挫伤孩子表达交流的意愿,让孩子感到与家长没有共同话题,从而不愿意与家长多沟通。
六是家长对孩子的家务表现吹毛求疵。一些家长不愿意给孩子试错成本,孩子看不到自己被需要、被肯定,或者害怕失败和犯错,也会让孩子失去做家务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卢萱指出,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要从小培养,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而多做家务活是培养孩子家庭观念、良好劳动习惯和责任感的有效方法。
那么,孩子不爱做或不会做家务,家长该怎么办呢?对此,卢萱给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议。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到勤于劳动,积极做表率,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对做家务的态度要端正,勿让孩子从家长的言行举止中认为做家务是件令人讨厌的事情;家长对家务的分工要妥善安排,以免孩子产生“做家务是女性的事情”等错误观念;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做家务,同时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和操作要领,如要教孩子学会煮饭,家长应和孩子一同参与,告诉孩子舀多少米、怎么淘米、放进电饭锅后如何操作等,让孩子清楚理解步骤,洗米时可以告诉孩子淘米水,还可以留着洗菜等,让孩子学会节约的理念。
二、培养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做家务劳动不只是家长的事,孩子也需分担家务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家务劳动,这既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家庭责任感,同时因手脚肌肉得到锻炼,有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家长做家务的时候,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如擦桌子时让孩子将椅子放好、拖地时让孩子洒水,这些小的事情逐渐交给孩子,并告诉孩子,这是他的“地盘”,他可以当家做主,也可以按他的喜好摆放家私与物件,既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又增强了亲子关系。
三、制定家务分工。全家在一起开“民主”的家庭会,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务分工,和孩子一起讨论孩子能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认领家务活,并设计一份计划表,然后按照计划表执行;孩子每做好计划表中的一项,家长就要打出分数,并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从而提高孩子对规则的认同感和执行力。
四、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家长要激发孩子做家务的兴趣,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孩子的能力得到发挥、被认可,并感受到成就感、贡献感,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提升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家长要适当“示弱”,请孩子帮助做家务,突出孩子的地位和作用,如对孩子说“妈妈累了,孩子你来帮帮妈妈”,这样的话语孩子都可以接受并会欣然来帮助妈妈;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动手能力,从简单、容易的家务开始,逐渐过渡到复杂、有难度的家务进行渐进式训练;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做家务的快乐,比如和孩子叠衣服比赛、一边做饭一边玩过家家游戏、一边洗菜处理食材一边科普等,把做家务变成有趣的亲子活动;家长要与孩子分享劳动成果,如孩子和家长一起洗过衣服,当衣服干了,家长要让孩子来看一下或者将衣服拿下来,闻一下阳光的味道以及淡淡的香味,感受到劳动的喜悦,让做家务成为孩子一种积极的体验。
五、及时对孩子进行鼓励、肯定。孩子从事家务劳动是学习锻炼的过程,家长要有耐心,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家长对孩子做家务不满意时不要一味批评,要学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用“我看见”“我发现”等客观存在的语言及时鼓励孩子并对其能力给予肯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尤其在别人面前谈起孩子做家务时要多赞美孩子的努力,让孩子的付出被看见、被肯定、被尊重,孩子今后做家务会更加努力、更有动力、更有自信心;当孩子家务活做不完或做不好时,家长要注重其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悦纳孩子的行为,耐心教导、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告诉孩子具体应该怎么处理,并适时肯定孩子的付出过程,孩子会更加愿意做家务。
六、孩子做家务要有奖励。奖励是激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有效方式,但不论是物质上奖励或者精神上奖励,都重在培养孩子的归属感与价值感,目的是激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自觉分担家务而不是鼓励孩子拿奖励;日常的家务活,家长应该培养孩子主动去做,不要轻易把做家务与物质、金钱奖励挂钩,要谨防“只要做事就得给钱”观念,但如有额外的家务活或是过年大扫除等,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如果孩子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家长可在孩子做完家务后,为孩子安排一个孩子期待的活动作为精神上奖励。
总之,孩子学会了做家务,不但学会照顾好自己和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也能体谅家长的辛苦,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逐渐学会承担起自己在家庭、社会上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