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孩子耍赖时,家长要采取转移注意力和“冷处理”等方法,帮助孩子克服成长路上的困难。 林洁松 摄
□记者 陈伟生 通讯员 孙映萍
“孩子明明说看完两集动画片就睡觉,看完了却哭闹着再看两集”“说好了吃饭,到饭点时孩子却突然缠着、吵着要吃汉堡”……生活中,经常有家长吐槽自己的孩子说话不算数,动不动就通过哭闹、撒泼等耍赖的方式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让家长一点办法都没有,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应对。
对此,专业人士认为,面对孩子耍赖,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及时采取转移注意力和“冷处理”等有效方法平复孩子的情绪;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和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情,理解、认可和接纳孩子的需求和情绪;家长要多与孩子耐心沟通,鼓励孩子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及时找准原因并“对症下药”;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更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孩子有良好行为时要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和鼓励;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制定、明确家庭规则并严格按照规则行事,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做、犯错时该负起什么责任,学会明辨是非,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制能力;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家长要与孩子一起讨论并寻找解决方案,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孩子耍赖的背后有多种深层次原因
为什么孩子会经常通过耍赖的方式让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获得满足呢?对此,揭阳市天蓝心理服务中心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洁婷分析认为,孩子耍赖行为的背后往往有多种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更加关注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当自己的意愿与家长的期望或要求发生冲突时,孩子可能会选择耍赖来坚持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二是渴望得到家长的关注与认可。孩子渴望得到家长的关注和认可,如果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对孩子的陪伴和关注不够,孩子可能会通过耍赖来吸引家长的注意而获得更多的陪伴和关注。
三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开始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当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时,孩子可能会选择耍赖作为一种非言语的沟通方式,以此引起家长的注意并试图传达自己的需求。
四是情绪管理的挑战。在面对挫折、不满或失望等情绪时,孩子可能尚未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而耍赖成为孩子表达不满和愤怒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可能是他们试图逃避困难或挑战的手段。
五是家长妥协或纵容。孩子都十分聪明,善于察颜观色和揣摩、抓住家长的心理弱点实现自己的目的,如果发现只要撒娇哭闹或软磨硬泡,家长就会表现出心软、妥协或纵容的态度,遂了自己的心愿,那么孩子下一次就会复制“成功经验”,通过耍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六是孩子规则意识欠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逐渐建立规则意识,但在规则意识尚未完全形成之前,孩子可能无法理解或接受家长的规则和要求,从而会选择耍赖来不断地测试家长的规则底线,甚至挑战或规避规则。
家长要言传身教和正确引导
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经常耍赖,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和引导呢?对此,陈洁婷给出了建议。
一、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面对孩子在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耍赖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与耐心,避免过激情绪化反应,寻求有效解决办法让孩子安静下来。家长可采取暂时不关注、不打骂、不说理但不离开孩子的“冷处理”,也可把孩子注意力先转移到孩子感兴趣的事上,这都是尽快平复孩子情绪的有效方法。同时,所有家庭成员必须态度一致,当孩子感觉耍赖皮不管用或没趣时反而会停止哭闹平复情绪,并逐渐改掉耍赖的不良习惯;家庭成员切忌有严有宽或表露出心疼怜悯,不能让抱着“赌一把”哭闹出“好结果”的孩子得逞,否则孩子会复制“成功经验”,通过耍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学会共情。家长要营造一个平等、充满亲情和理解的良好家庭氛围,让孩子心情愉悦、性格开朗并养成独立、自尊、自信的性格;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和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情,以同理心和站在孩子角度理解、认可和接纳孩子耍赖行为背后隐藏的需求和情绪,如是不是因为感到被忽视、害怕失败或是有其他未满足的需求等,切不可为了平息事态而生硬地打骂、斥责孩子,要让孩子感到有安全感;家长要建立开放、诚实的沟通氛围,多与孩子耐心沟通,鼓励孩子敞开心扉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耐心、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在沟通中及时找准孩子耍赖原因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同时要教会孩子正确表达自己需要的方法,让孩子明白怎么应对坏情绪。
三、家长要言传身教。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给孩子做遇事讲道理、文明礼貌且坚持原则和底线、不轻易妥协的好榜样,如面对孩子不合理要求时,家长要坚决说“不”,无论孩子怎样哭闹、撒泼耍赖也不轻易妥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改掉耍赖的坏习惯;同时,家长遇事多和孩子商量,使孩子从小学会用语言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孩子克服暴躁的情绪,减少哭闹、耍赖的行为。
四、正确引导。当孩子情绪平复后,家长要做好正确的引导,耐心地向孩子摆事实、讲道理,明确告诉孩子耍赖是不对的并指出其危害,同时讲明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让孩子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引导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可能的后果,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管控自己的情绪,并培养孩子做错事要勇于认错的习惯和想要的东西自己去争取的意识;孩子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能克制自己不耍赖或做法正确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肯定,这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减少耍赖行为的发生。
五、制定、明确规则。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制定、明确家庭规则并严格按照规则行事,孩子遵守规则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同时家长要亮出自己的底线,让孩子明确界限,明白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做、不遵守规则将会有什么后果,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制能力;家长也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则,这样才更有说服力;家长要引导孩子明白设定好的规矩不能随意更改,否则会让孩子有了不遵守规矩和耍赖皮的理由。
六、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要让孩子不耍赖,家长可以采取一些预防办法:一是提供选择法,即家长给孩子提供有限选择而非命令,让孩子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做出决定,如“你想先刷牙还是先洗脸”,这既能满足孩子的自主性需求,感到更有控制感,又确保底线不被突破;二是“约法三章”法,如出门购物之前要清楚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买的、什么是不可以买的,能做到就一起去,做不到就只能留在家里;三是示弱法,如告诉孩子“爸妈也有喜欢的东西却没办法买”等,适时在孩子面前示弱,让孩子懂得不是他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家长可以通过玩游戏、读绘本等方式,教给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会使用正确的语言而非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家长要与孩子一起讨论并寻找解决方案,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这不仅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加深亲子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和社交技能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