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纯
“老师,我明明很努力了,可是一模统考成绩还是很不理想,我觉得我一点也不适合读书,高考,我还是躺平吧。”“老师,距离高考已经不到100天,可是我还是管不住自己,总想找乐子耍,我觉得罪恶感好大。”“老师,我觉得读书好累,好单调,相比较身边出去打工的朋友,我觉得他们的生活好精彩,我深深地羡慕呀!”……去年一模成绩公布后,周记本上,准高考生们不约而同地向我诉说着面对高考的焦虑和迷茫,无力感和罪恶感。
学生的周记本上,我期待着能发挥文字的力量,用坚定有力的笔触标注我对学生困惑的理解,鼓励学生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持之以恒。
但高考本就是一场严峻而艰辛的攻坚战,很多学生也把高考作为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与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高考临近,考试成绩的起伏更是抓人心,扰人神。备考路上,他们苦闷、焦灼、不安,学习的疲软期也随之而来。作为一名参赛结束不久的班主任,我对学生们当下的情绪和状态,感同身受。但这种情绪内耗,怠惰内耗,空想内耗,于备考,有害而无一利。引导学生调整情绪、缓解学习压力、自信备考,成了我接下来的100来天最重要的德育工作。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内驱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容备考,做一名有勇气的高考生呢?面对这一重大课题,我陷入了沉思。
课间操时,我紧急召开了一场班干部会议,了解班级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绪。经班委商议,我们决定在班级设置“吐槽箱”和“心语箱”,给学生们提供情绪发泄出口,及时疏解备考路上的烦闷情绪。同时,在每天的晨间10分钟,心理委员抽取一封“吐槽箱”和“心语箱”的匿名信件,将同学们的困惑点进行展示,并开展头脑风暴,让困惑在思维碰撞中解决。当烦心事不烦心时,学习杂念也便少些了。
可是,学生的备考压力远不止情绪干扰这一项,还有自我认知的模糊、自律性的不坚定和职业规划的迷茫等。要想一一击破这些问题,单靠个人力量,还是远远不够。我再次在班干部的群策群力下,召开了《情绪流,梦想筑》主题班会。
班会上,我着重开展了2个实验。其一是烧纸实验,让参与者点燃3张纸,其中1张全干,1张全湿,1张半干半湿。在烧纸实验中,学生们感性地观察不同状态燃纸的现象,我则顺势引导学生们进行理性思考,面对考试挫折,个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了事情的结果,面对高考时,如果我们都能及时调整,何须畏何须惧呢?
其二是一杯水的容量实验,让学生预期一个倒满水的水杯能容纳多少枚回形针,并分小组进行回形针的投放。学生们的预期结果亦是内心的自我评估。在实验中,作为理科生,学生们不难明白,由于水具有张力,一杯500毫升的水至少能容纳250枚回形针。数量之多,远超了学生们的预估。我顺势而言:“同学们,备考路上,我们难免会体验到学习的无力感和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挫败感,但不要忘了,厚积能薄发,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巨大的能量,如果我们能坚定地认可自我,积极打破自我设限,高考时,我们就有无限可能。”
班会结束时,班级里没有响起热烈的掌声,也没有你一言我一语的热闹氛围,但有的同学托腮思考着,有的同学拿起笔,刷刷地写着感悟。在那一双双热切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同学们眼睛里的光,那是一种学习信念感被筑立的光。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学生们的学习意志也不是坚不可摧的。持续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阶段性地开展活动,用各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学生,做学生备考路上坚强的后盾。我尝试开展“一日一扬”活动,挖掘班级的好人好事,营造积极的班风;我尝试开展“一周之星”活动,宣扬正能量,发挥榜样力量,提供成长的方向;我尝试开展“学习之星”活动,让同学们的努力能被人看见,能受到认可,让勤勉能得到回馈,成为学习的信念……
在去年高考开考前,借着分发准考证的契机,我给每一个考生都分发了6颗“小样”糖果和一张写着毕业寄语的便签,看着学生们从容的状态和自信的面容,我知道,此刻,高考于他们而言,无何可畏,无何可惧。拒绝情绪内耗,拒绝怠惰内耗,拒绝空想内耗后,我们班的学生,都是有勇气的高考生!
(作者系普宁市第一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