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妙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促进其核心能力的逐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与教学现状相结合,运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一、贴近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引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促进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增强。作为生活的智慧结晶,数学中的各项知识点都映射着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具备捕捉生活中数学素材的敏锐洞察力,以便为学生呈现既活泼又真实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教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小明和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选购了以下几样商品:苹果每千克5.8元,他们买了2千克;香蕉每千克3.5元,买了1.5千克;还有一瓶果汁,价格是4.2元。现在,请同学们帮助小明算一算,他们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如果妈妈给了收银员20元,收银员应该找回给妈妈多少钱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就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小数的加法来计算所购商品的总价,然后再使用小数的减法来计算需要找回的钱数。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则,还需要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这些规则,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深化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开展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活泼好动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合作的意识,偏爱与同伴合作解决难题。同时因为学生兴趣、思维及学习能力各异,面对问题常呈现多元视角。借助集体交流,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展现独特思考方式和解题策略。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深入探究问题,共同探索多样化解决方案,如此便能显著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为例,本课主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考察,让其能正确区分和理解这两种图形。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正方形与长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之后,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由于学生的理解角度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他们会在小组内产生不同的看法,并通过互动交流,相互启发,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讨论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过程。然后,教师再给出明确的答案,并详细阐述原因,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相关知识。这种分组讨论的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和探索,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增强其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三、落实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基础,自主探究能力也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然而,此能力的形成需经历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并非轻易可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勇于探索创新,革新教学方式,加大师生互动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应紧密贴合教材内容,精心策划实践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图形的运动(二)”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鼓励他们立足于自己的理解绘制图形,使学生了解哪些图形为轴对称图形。之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折叠纸张亲自制作出轴对称图形,从而深刻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性,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只有高效开展教学,同时给予学生正确指导,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引领下革新数学教学,教师应积极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法、理念与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与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