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祝婕
新课改背景下,我积极实践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方式,本文以三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四篇课文教学为例,探索小学语文单元教学。
从教学发展规律和推动进程看,开展单元教学实践与探索要先尝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从内容上尝试单元整合教学
我在单元教学时,从不同角度认识把握单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通过整合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意义,在意义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加深对整单元内容的整体印象。如第六单元导语明确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主题编排4篇课文:《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内容上都表现“祖国河山”。我从“山水美景”“海疆风景、物产”“南国风光”“北国美景”等方面整合,具体展现各自不同的祖国河山美景。
二、从形式上尝试单元整合教学
文章的“形式”一般是指作品的风格和手段。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时,重点要明确整合哪几类“形式”知识,如:结构、叙述、抒情、描写、修辞、语言等方法。本单元形式上的整合教学如下:结构顺序整合:《望天门山》作者立舟上顺流而下,望景由远及近;《饮湖上初晴后雨》由近及远,由景联想到人;《望洞庭》从“望”着眼,先近看再遥望。《富饶的西沙群岛》用“总—分—总”结构,写西沙群岛优美风景,物产丰富。《海滨小城》用“分一总”结构,写海滨小城美丽、整洁。《美丽的小兴安岭》用“总—分—总”结构介绍小兴安岭四季美景、丰富物产。表现形式整合:4篇课文运用“借景抒情”方法,借助想象、联想、巧用修辞、详略得当等表现手法。语言形式整合:《古诗三首》意蕴丰富,言简意赅。《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色彩鲜明,生动形象。
三、从教法上尝试单元整合教学
以“文本间性”理论为依据的“文本互联”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单元教学有效方法。我用“文本互联”教学法,从以下三方面整合单元教学。
(一)将不同的课文进行“联读”。单元教学,首先确定一篇课文用精读课进行解读,再将单元其他几篇作为略读课的课文,用精读课学到的阅读方法“举一反三”去略读,提高教学实效性。如第六单元的3首古诗都是写景的,教学时,我重点教学第一首古诗,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另外两首。在教学第一首诗时,我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尝试通过猜读、图文对照等方式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用串联景物的方法说一说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诗句;然后,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有感情朗读,为学习另外两首诗做准备。即在领悟方法基础上进行阅读能力的迁移练习,这样通过“联读”实现了学一篇知一类。
(二)围绕语文要素进行文本互联。我抓住教材单元内课文相似的语文要素进行“联动”教学。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我引导学生品析《海滨小城》景物描写的句子,引导他们领悟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随后让他们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自读,帮助他们掌握文本中隐藏的语文要素,这样对语文要素持续进行的“联动”教学,落实单元教学要求,实现“一课有一得”。
(三)阅读和写作进行文本互联,“读写一体”。如第六单元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任务都是“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教学时,我先总结《海滨小城》中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对写景“有法”;再创设任务情境让他们仿照文中写景手法进行课堂小练笔,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得法”。为后续迁移到单元大作文打下基础。“从有法到得法”,读写有机“联结”,高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将不同的课文进行“联读”,围绕语文要素进行“联动”,将单元读写进行“联结”,就是在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文本互联”不仅是比较阅读的有效方法,也是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的有效手段。将此法运用于单元教学,不仅能确保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契合,还能达成新课标倡导的高质高效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