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虹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也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紧迫任务。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与接受再创造的阵地,离开了课堂和老师,学生们的求学就如一艘巨轮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上,课堂教学是爱的教育,然而除了爱,课堂教学还是有艺术的。既然如此,每一位数学教师就应不断探索它、研究它、改进它、完善它,使得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日益提高。
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既要讲科学性,也要讲究艺术性,中小学的课堂教育教学必须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呢?下面谈谈我的见解。
一、潜心钻研教材内容
教学好比演戏,要演好戏,当然要精读剧本,了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关系,才有可能把人物的性格、语言、行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理,要传授学生知识,必须领会编者的编排意图,明确本节课内容的目的要求,挖掘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把全节课内容弄通弄透,在脑中形成一个结构网络。这样,教师在教学时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而且能够把它与旧知识联系区别出来,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所以,只有潜心钻研教材内容,教学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21世纪的中国新时代教育,专注于强调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起到主导的作用。在我的理解,教师好比导游,即带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攀登科学的高峰;学生好比游客,在导游的指点下,用自己的双眼细心观察所游览的景物,把获取的信息储存在脑里,然后在旅游归来能有条有理地讲给他人听。这是他旅游的目的,也是他引以为豪的。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个关系,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才能把握分寸,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时便要放得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便是这个道理。例如教学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时,与其直接给出两者的关系公式 d=2r或r= ,不如让学生自己细心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再动手量一量予以证实。这样,学生的心情才能保持舒畅、愉快,印象才能深刻、牢固。
三、学习兴趣是第一动力
能激起一个人不断去求知,首先是求知欲在起作用。当一个学生充满了求知欲,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这个学生肯定就会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小学生,有时学习还不是很自觉,因而更应注重兴趣的培养。课堂上,我注重用古今中外著名的数学家事例,如不断求知的陈景润、勇于探索的华罗庚,用他们的真人真事带给学生启发,以求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就会建立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
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任何学生都需要鼓励,当一个老师使用了积极的语言、信任的目光以及及时的表扬,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他或她自然就能够跟随老师,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最好证明。在某一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用日常用到的一节磁带盒包装来当做工具,这马上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教授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对现有的磁带盒外包装进行完整的设计,聪明的学生们分别从材料的节约、创意的外观、便利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小小的一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让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带领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让我们致力于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在教学工作中,本人勇于改革创新,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为国家培育新时代人才尽职尽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