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孩子感到郁闷时,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尊重、接纳孩子的情绪,及时耐心地引导,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绪(图文无关)。 林洁松 摄
□记者 陈伟生 通讯员 何 琳
“孩子看上去像有心事似的,我们干着急没办法”“看着孩子闷闷不乐的,心里真是比吃了黄连还苦”……生活中,一些家长会吐槽,孩子平时活蹦乱跳的,最近怎么突然就蔫了,变得沉默寡言、沮丧消沉,对啥都提不起兴趣。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有些家长似乎总是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对此,专业人士认为,当孩子感到郁闷时,家长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尊重、接纳孩子的情绪,多陪伴孩子,更要及时耐心地引导,帮助孩子走出情绪的低谷;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安全、信任且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平时要多关心、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与孩子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让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目标,多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鼓励孩子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认知、识别、理解和表达情绪,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提升应对技巧,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绪。
六主因导致孩子郁闷
孩子郁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对此,汕头市乐见田心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洁婷分析认为,导致孩子郁闷有六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业压力。学业成就被视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孩子们就经常被鼓励追求优异成绩,尤其是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孩子可能担心自己无法达到家长、老师甚至自身设定的期望,导致产生强烈的焦虑感,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疏导,就容易出现紧张、不安等郁闷的情绪反应。
二是自我认同危机。青春期是个人身份探索的关键时期,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自己是谁的认识,未能解决好自我认同的孩子更容易陷入自卑、消极的自我对话,如“我不够漂亮/帅”“我没有价值”等,导致孩子容易引发郁闷情绪;特别是现实生活与社媒平台不断塑造所谓的“理想形象”、充斥着各种看似完美的生活展示,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容易产生对比心理,过度关注外在形象和社会地位,忽视了内在品质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精彩并产生自卑心理,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从而产生郁闷情绪。
三是个人目标未达成。当孩子设定了较高的目标却未能实现时,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或者不够优秀而有挫败感,孩子不仅自信心受损,还会对未来失去信心,变得消极悲观。
四是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频繁争吵、搬家、经济困难等变化都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冲击,孩子往往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变化,这种不确定性和缺乏安全感会让孩子变得焦虑和恐惧,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郁闷情绪。
五是生理变化。随着身体发育、激素水平等生理的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情绪调节能力的变化,容易引起孩子生气或悲伤、脾气暴躁易怒、情绪低落等波动,且难以控制,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就有可能演变为郁闷状态。
六是同伴关系问题。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孩子社交技能发展的重要阶段,同伴间互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孩子在学校或社区内遭遇欺凌、排斥、流言蜚语等情况时,自尊心和归属感会大受打击,进而导致情绪低落;特别是对于较为敏感的孩子来说,即使是轻微的负面评价也可能对其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
六建议助孩子走出郁闷情绪
孩子有郁闷情绪,家长该如何帮助和引导孩子走出来呢?对此,陈洁婷给出了建议。
一、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情绪低落、郁闷,就像天气变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关键在于家长如何正确应对,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的“阳光”。当孩子感到郁闷时,家长要冷静,认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平和包容的心态理解、尊重、接纳孩子的情绪,并适时用眼神交流、点头、温柔的抚摸或拥抱等给予孩子情感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被理解,缓解孩子的不安和焦虑;家长更要有爱心,多陪伴孩子,增进情感联系,减轻孩子的孤独感,并及时、耐心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走出情绪的低谷。
二、建立开放沟通渠道。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注重培养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爱护;同时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安全、宽松、信任且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平时要多关心、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学会“察言观色”,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模式、情绪表现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方式,识别孩子的回应情感信号,及早发现潜在问题,及时介入做好引导;家长要与孩子建立开放、轻松舒适、安全、非评判性的沟通渠道和习惯,鼓励自由表达,让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分享其想法、感受和困扰,而不担心被批评或否定,让孩子明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向家长倾诉自己的心情和困扰,从而建立起亲子间信任和支持的关系。
三、制定合理目标。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能力,帮助孩子制定有挑战性且切实可行的合理目标,既避免给孩子过多的负担,又让孩子明确努力方向,在循序渐进并逐步实现中建立起自信心和成就感,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和积累而来。孩子每达成一个目标时,家长要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励其继续前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家长要强调完成目标过程的重要性,更多地关注孩子在此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努力和进步,促进其健康发展;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家长也要正面反馈,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和勇于尝试、坚持的精神,增强孩子的内在动力。
四、鼓励孩子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点,家长应在尊重和支持孩子选择的同时,鼓励、帮助孩子发展多种兴趣爱好,并为孩子创造广阔的探索、学习空间,如绘画、音乐、阅读等,不仅能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找到乐趣和成就感,从而减轻郁闷情绪;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和文体活动,与同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减轻孤独感和无助感。
五、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础,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又如养成健康的饮食方式,保证摄入均衡的营养;同时鼓励孩子参与适当的体育锻炼,这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有效缓解压力和郁闷情绪。
六、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孩子有郁闷情绪时,家长要做好正确引导,可以给孩子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相关书籍、观看教育视频或参与讲座等,教会孩子正确认知、识别、理解和表达情绪,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培养正确调整心态、表达情绪的习惯;家长要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眼光看待问题,即使面对挫折,也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成长和进步,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分析导致郁闷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要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提升应对技巧,如深呼吸练习、冥想或转移注意力等,这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和专注力,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