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妙娜
近年来,学生个性化意识越来越强,负责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钻研并创新管理方法。笔者结合多年乡村小学教育工作实践,就如何做好乡村小学班主任工作谈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练好“内功”,树立威信,让学生敬畏而喜欢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具备优秀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敬畏而喜欢。所以,班主任要带好一个班级,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练好“内功”,树立权威。这种权威应建立于班主任知识丰富、人格高尚的基础上,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笔者坚持认真钻研教材,用优美、风趣的语言引导、启发学生解决疑难。只有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我,班主任老师才能凭借丰富的知识而受到学生的敬重和信任,从而树立威信。
班主任应加强道德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在教学实践中,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注重用自己的日常言行去感染学生,得到学生认可,从而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如观察、分析和决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别谈话和谈心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总结工作的能力,启迪学生心灵的能力,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的能力等等,如此方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在工作中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二、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的班风、学风很大程度上与科学的班规制度是分不开的,不断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统一师生思想和提升班集体凝聚力的法宝。
班主任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工作安排,结合班级自身实际情况,拟定班集体目标。在此过程中,要广泛听取意见,给予每位学生表达意见及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这样制定的班级公约和班级规章制度,才能获得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认同,更能有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因为班级公约是大家共同制定的,而不是班主任和少数班干部制定的,大家是共同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
三、多方合作,齐抓共管,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是班主任要和科任老师相互配合。一个班集体由班主任、科任、学生共同构成,班主任是这个班集体的核心。班主任要积极协调与各科任老师的关系,力求思想一致、配合密切。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要及时将每位学生的状况通报给科任教师,让老师们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状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给予辅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科任老师也要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学生状况,密切协作配合,共同推动班级管理和各学科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是班主任要积极与家庭、社会配合,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学生教育需要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配合,尤其是要得到家长的支持。班主任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适时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系、约谈或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和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采取的教育措施,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和主动支持。
四、关注“留守学生”,让每个孩子都快乐成长
乡村学校中,部分学生因父母外出经商务工等原因,只能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生活,成为“留守学生”。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是班主任工作重中之重,必须在日常工作中给予特别的关注与重视。
留守学生因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难以感受到正常的家庭氛围,容易产生情感和心理问题,个别留守学生可能因此形成自由散漫、孤僻冷漠的性格,极端者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和早恋现象。作为班主任,不能把这些问题学生当成包袱,更不能将其视为“拖后腿”,简单地进行批评处罚;要通过积极寻找甚至主动创造机会,多与这些学生交流,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碰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用爱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做他们的“情感倾诉人”“心理咨询师”。同时,要积极开展一些有利于留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利用“母亲节”“父亲节”等契机,引导孩子懂得感恩、孝敬长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