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丽
当今时代,多媒介发展迅猛,手机、电脑、平板等新媒体层出不穷。这给教学带来了新挑战,也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需要转变。为适应多媒介融合的社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设置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明确提出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这就要求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时,具备整合、处理和积累信息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所获信息。因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读写素养”的提升,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良好写作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素材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积累是提升语文写作水平的基础。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过程,体现的正是读写能力的提升过程。高中生语文素材积累的来源一般有三个:一是教材,二是生活,三是网络。
网络作为写作素材来源之一,属于新媒介。与传统纸质文本相比,新媒介能呈现更直观可感的内容,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加深学生对人物、事件的印象,使“阅读”体验更加生动。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媒介文本作为写作课程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写作灵感。
《新闻周刊》是央视新闻频道的周播节目,一周内国内重要的新闻以及观众关注的人物会在节目中呈现。
下面以《新闻周刊》为例,探讨在跨媒介单元学习下提升学生 “读、写”能力的实施策略:一、精选题材,获取信息,做好方法指导
新闻视频能通过视觉、听觉直观展示新闻事件,学生需要记录视频中的事件、人物信息。但习惯 “一看而过”的学生,没有及时记录的习惯,也不知如何准确快速地提取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先进行素材积累方面的指导。
二、循序渐进,处理信息,培养“读、写”能力
(一)观看视频,记录要点,整理素材。
选取每周语文自习课时间,教师播放《新闻周刊》最新一期视频,学生记录新闻要点信息。节目板块众多,教师应在课前筛选出较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观看、记录。
(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高中生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能力尚不足,较难对新闻事件进行透彻分析与评判。《新闻周刊》的一大亮点是主持人对事件和人物的点评。在学生观看视频时,引导学生关注主持人的点评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对事件的理解洞察事件的核心。
学生整理信息后,就人物话题展开讨论。可以是对事件、人物的看法,也可以分析新闻事件中所反映问题的浅层与深层原因。这样既达成了“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的目标,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当学生对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需将观点写在笔记本上。
三、比较借鉴,应用信息,提高“读、写”能力
教师从网站上搜集与本期《新闻周刊》相关的时事评论,整理后打印发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他人对事件的评论,可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思维。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整理的新闻素材和课堂讨论结果,结合他人时事评论的观点,提炼出一个观点,完成一个完整的议论文主体段落的写作。
数字化时代,利用《新闻周刊》这类时评类节目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介的单一性,突破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局限,构建了新型课堂,有助于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有效提升学生写作中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读写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