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
林跃佳,男,1995年生,揭东区磐东街道乔西村人。舞龙、烟花火龙是乔林乔西村的春节特色文化活动,林跃佳从小就爱上舞龙,13岁开始舞小龙,19岁就舞大龙的龙头。如今,他是舞龙公益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之一。每年春节前夕,他和村里的伙伴们不仅要组织购买原材料扎龙头、贴纸、上色,还得规划舞龙路线等工作。这个热爱家乡的小伙子,多年来他身体力行做好家乡特色文化活动的传承工作,在他身上展现出新时代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

林跃佳在认真制作龙头。通讯员 摄
□记者 林锐磊
耳濡目染,与舞龙文化结缘
林跃佳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舞龙,并且当大人们在用竹篾“扎龙”的时候在旁边偷偷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几年时间,林跃佳就把“扎龙”、舞龙的基本功学会了。19岁开始,他就舞起大龙,和志同道合的同龄人一起传承舞龙文化。每年春节,乔西村舞龙现场,祥龙飞舞,林跃佳就是该村舞动龙头的壮小伙之一,在他的身后,有八九名青年舞龙队队员,扎实的步伐、有力的动作,队员们齐力配合,让祥龙灵动而优雅地舞动。
“乔西人爱舞龙,这是与生俱来的。祖辈一代代通过舞动祥龙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林跃佳如是说。据他介绍,舞龙时,龙头是整条龙的核心,需要把控龙的走向,重约25斤的龙头要神采奕奕地追逐着“龙珠”。舞龙头的队员一般有八九人,直至浑身流汗才放手,接棒时必须配合默契,不然就容易打乱舞龙节奏。蛇年春节,正月初一至初六,乔西青年舞龙队的队员们一大早就出门,深夜才能回到家。在准备正月初十晚上“烟花火龙”的工作上,当时他们忙了通宵。
舞龙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很繁琐的,“扎龙”是其中的重要工作。林跃佳说:“我们专门定制了大毛竹的竹段,请师傅现场削成竹篾。‘扎龙头’和‘扎龙尾’用的竹段长度一般是3.2米,‘扎龙身’用的竹段长度一般是1.2米长。整条龙的骨架从开始到完工一般用时4到5天,贴纸用时2天,上色一般3天。十几二十人同时动工,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把祥龙制作好。”
祥龙制作好之后,为了保证队员舞龙时的动作默契,林跃佳和队员们在春节前得抽空训练,至少训练一两周的时间,每天约3小时的训练量。春节前夕的天气有时特别寒冷,他们在户外舞龙训练,有时会训练到晚上10点多。舞龙特别讲究团结协作,乔西村的青年舞龙队有大龙、中龙共两条龙,每支舞龙队有三四十人,因为春节舞龙的时间久、路途长,需要轮流更换人手。
薪火相传,舞龙活动根在爱乡
舞龙是公益性民俗活动,乔西村舞龙队员都是自发参加,为了让村里过节更热闹,林跃佳和他的伙伴们一直坚守,每一年都有新的年轻人加入他们的行列。林跃佳笑着说:“今年有几个十九二十岁的小年轻加入我们的舞龙队,他们是舞龙队的未来。”
舞龙有八字舞龙、游龙、穿腾、翻滚、组图造型等基本动作,其中八字舞龙是舞龙最基础的动作。舞龙身的队员,不仅要用眼睛看龙头,更要想如何与前后队员呼应。舞龙时,舞龙头者拧转手腕,让龙体飘动,这个动作虽然简单,但如何舞出龙的气势,靠的是所有队员的默契和配合。
舞龙时,舞龙珠者的走位很重要。林轩伦是舞龙珠者之一,和林跃佳搭档多年。林轩伦说:“龙珠的走步会带动整条龙走位,要和龙头呼应,形态也要优雅。虽然龙珠比较轻,但也约有6斤,动作难度也不低。舞龙珠的人还要记忆好,方位感强,综合要求还是挺高的。临近春节,我们一起训练的时间会更多一些。”
蛇年春节,锣鼓声中舞龙开始,鞭炮声此起彼伏,乔西村洋溢着浓浓喜气,许多外地人专程来观看舞龙和“烟花火龙”,现场人山人海,一片欢腾。看着乡亲们欢乐的笑脸和慕名前来观看舞龙的外地人,舞龙队员们深感自豪。
林跃佳表示,为了保持自己的舞龙状态,平时他热爱体育,经常开展跑步、打羽毛球、体能锻炼等训练,他希望自己能舞到50岁。采访最后,他说:“我希望明年春节有更多人来看舞龙、‘烟花火龙’,多展示乔西青年舞龙队的风采,丰富父老乡亲的文娱生活。当然,我也会多挖掘新鲜力量注入舞龙队,传承‘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益求精’的舞龙精神,进一步增强青年爱国爱乡的情怀,更好传承舞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