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未来十年我国农业生产…
·大国睦邻的时代意义
·产业项目加速跑 激…
·“揭阳电吹风”扬帆出…
·出发吧!以未来之名
·巧用“海上枫桥”机制…
·五峰出好茶 茶香飘…
·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多措并举推进玉器产业…
·打造全链条农业社会化…
·助中职学生提升情绪管…
·谷雨养生正当时
·路树“穿”新衣 城…
·交通安全“送上门” …
·无中生有谎报警情,受…
·微话题
·以优良作风激发改革发…
·又传好消息!AG60…
·第137届广交会一期…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沙…
·科学防治痛风要“管住…
·美国多地举行抗议活动
·过去24小时以军行动…
·续航无忧,引领出行新…
·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降…
·行业动态
·新车看台
·在书香里“阅”享春光
·古诗词里的谷雨之美 …
·书香盈心气自华
·“拍拖”的起源
·寤生二三事
·哀伤,也是一种力量
·根系与飞翔的交响
·【新书荐读】
·张乙坤:当好融通中外…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哀伤,也是一种力量

时间:2025/4/21

 

  《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李昀鋆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5年2月

  □禾 刀

  这是一部关于哀伤的作品。作者李昀鋆博士在经历母亲去世的哀伤后,开始聚焦一个被主流声音长期忽视的群体,即那些经历父母早逝的年轻子女。本书中,作者通过历时13个月的田野调查,深入访谈了44位在青少年期至成年初期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失亲者,通过“哀伤经验、追寻意义、身份改变”三个主题,最终分析得出结论:与哀伤共处的过程,也是“拆毁”与“建造”,并最终实现成长的过程。

  在作者访谈对象中,大部分人习惯隐藏自己丧亲的哀伤,“‘隐藏的哀伤’成为这些年轻子女哀伤经验的首要主题”。丧亲之痛,意味原来习惯的生活秩序,因为父母的离开而被打乱。本书调查对象界定于“青少年期至成年初期经历父母离世”的特定群体,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人生观并未完全形成,个体在社会上的摸爬滚打还不够老成,时常离不开父母哪怕是从精神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快速成长的他们渴望独立,“隐藏的哀伤”是他们向外展示成长乃至成熟的情绪标签。

  当然,“隐藏的哀伤”并不表明他们对父母的离开无动于衷。恰恰相反,正因为哀伤情绪挥之不去,所以他们愿意向作者敞开心扉倾诉自己内心的积郁。曾有这么一句话,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这种痛哭的内涵虽然丰富,但其中肯定包括对父母的思念,渴望得到支持。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父母是自己的“天”,是给自己遮风挡雨的伞,也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对这些人而言,“父母的死亡不仅冲击了他们内在的认知结构,同样也会借着改变意义体系,进而翻转了他们外在的人生走向”。简而言之,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接受,父母的离开必将导致生活的“失序”,而“哀伤”是眷念过往,努力寻找并构建属于自己“有序”生活的必然情感历程。

  作者指出,父母的离世最终会引发子女身份的改变,这些人突然“变成没有父/母的孩子、被冲击的自我结构、被修订的生命意义、被变动的人生走向,而这些翻转也可能使得他们与哀伤共处的时间被拉长到了一辈子”。“哀伤”并不见得就是坏事。在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熏陶下,这样的“哀伤”本质上也是孝道内容之一。“哀伤”情绪的长期化,也是对父母养育情谊的长久思念,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哀伤”体现了传统文化美德。

  当然,“哀伤”不应只是对亲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与过去艰难告别。为此,作者提出的建议包括:正确面对,接受现实;培育可倾诉对象,学会与哀伤长期共处;寻找独立生活下去的方法。哀伤不可避免,这是人生的必然经历,但哀伤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生的意义在于,既牢记过往,又面向未来。作者在本书反复强调的与哀伤长期共处,并非鼓励长期陷入哀伤情绪之中,而是学会控制情绪,在“拆毁”自己过往秩序的同时,积极建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

  一言以蔽之,哀伤,既是对父母的爱,也是自己前行的力量。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