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龙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体系。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具有德育教育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推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会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 1261 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要早四百多年。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二)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
例如,在讲解指数、对数函数这一章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三)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
例如,待定系数法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一)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 “2022 年12 月31日,我国建成天宫空间站” 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事件,再导入新课。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二)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
例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仅靠老师口头传授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协作、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同时也能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
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且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是一个平凡的学生,在鼓励的雨露滋润下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能发展智力,还能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数学教育的德育渗透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它与我们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多做有心人,善于发现与引导,将德育融入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就一定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