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
婆婆丁,就是那蒲公英,在故乡的山坡上,随处可见。它的叶片边缘如锯齿状,花葶直立如细管,花朵为明艳的黄,直叫人喜欢。北宋药物学家苏颂在《图经本草》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其形态特征:“春初生苗,叶如苦苣,有细刺。中心抽一茎,茎端生一花,色黄如金钱。”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人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用婆婆丁泡水饮用。清晨,早起的老人们通常会抓一把晒干的婆婆丁,随意地投入水杯中,然后浇入滚烫的开水。那一瞬间,只见婆婆丁迅速吸收水分,慢慢展开,散发着淡淡的药香味儿,沁人心脾。这杯水虽然看似简单质朴,实际上却蕴含着显著的清热解毒之药效。
婆婆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是在河堤、石碓、路岩、田埂还是山坳,只要是有土壤的地方,它都能扎根并茁壮成长。宋代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写道:“四时常有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地即生”,生动描述了婆婆丁的顽强生命力。记得儿时,每当春夏之交,正逢婆婆丁盛开之际,母亲便会携着我去野外采挖。在北向的山坳温暖之地,偶尔可见婆婆丁的白色绒状花絮,宛如小小的降落伞。母亲说:“这些婆婆丁啊,别看不起眼,可浑身都是宝。它既能泡水喝,也能当菜吃,清热去火,对身体好着呢。” 母亲一边念叨,一边熟练地用小铲子刨开土层,小心翼翼地挖出一棵棵鲜嫩的婆婆丁。我默默跟在母亲身后,手拎着小篮子,一边模仿着母亲的动作采挖,一边观察着长在狭小石缝里的婆婆丁,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及对生命力的赞叹。
回家后,母亲细心地清洗那些婆婆丁,并置于阳光下自然晾干,待完全干燥后,再收藏起来。记得那时,我家有一个粗陶罐子,专门用来存储婆婆丁茶。罐子硕大,能容纳许多。
到了盛夏时节,偶尔会有感冒发炎的乡邻前来索求,母亲总是笑眯眯地大把取出,慷慨地赠送。那瓦罐不仅盛满了婆婆丁茶,也深藏着母亲的淳朴与善良,正如淡淡的药茶清香抚慰着深厚的邻里乡情。
在故乡,婆婆丁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除了泡水饮用外,还能作为野菜食用。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包水饺,母亲会将新鲜的婆婆丁去根洗净切碎,与新鲜五花肉混合,再加入适量的调料,包成的水饺味道鲜美,令人回味无穷。此外,婆婆丁亦可作为凉拌菜食用,只需用沸水快速焯烫,随后加入蒜泥、米醋、酱油、香油、芝麻等调料拌匀,其口感清新,极富开胃之效。
在母亲眼里,婆婆丁不仅是具备药食两用价值的植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日常生活中,她常以婆婆丁为例,教育我要坚韧不屈,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都应像婆婆丁那样顽强地生长。母亲还叮嘱我:“你看看那些‘伞兵’,虽然被风吹着飘摇不定,可是一旦落地,便全力以赴地生根发芽,一定要学习它的精神呀!”是啊,无论陷入何种困境,只要心怀希望,便能找到一线生机,从而绝处逢生,这不就是我们的人生之道么?
后来,因为求学、就业,远离了故土,城市的花坛和绿地中几乎找不到婆婆丁的影子,因此也难以重温记忆中新鲜的蒲公英滋味了。每当心中涌起思乡之情时,我就会泡上一杯蒲公英茶啜饮,以此缓解对故乡的思念。而每当我遇到困难倍感无助的时候,也会想起那缝隙中的蒲公英,以及母亲的殷殷教诲,立刻生出坚韧与不屈的无穷力量,助我度过昏暗时刻。
我深知,无论自己身处何方,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生命力的赞叹,都如同婆婆丁般,顽强地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永不枯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