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龙
周末休息,专程去兴善寺西街的旧书摊转转。大兴善寺门外的一个小广场上,政府专门划定了一片区域,作为固定的旧书摊位,引导商家有秩序地在这里售卖旧书籍。
摊位不多,大约有二十多个,每个摊位约莫不到三米长,统一大小形制,统一外观标识,整整齐齐地一字排开,秩序井然。这些旧书摊位,与古老的大兴善寺山门仅一路之隔,装扮略带着古香古色的味道,摆放着陈旧的书籍,满满的年代感油然而生。若不是周围的高楼大厦和旁边的现代化街市门店,真的让人产生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感觉。
走近每一个书摊仔细看,各类陈旧的书籍堆积在一起,最底下一层基本上都是竖起来放着,把整个书摊位塞得满满的,剩下的书实在是没地方放,就在上边再继续堆积,有的书摊堆两层,有的堆三层甚至更高,几乎要溢出来。但就是这样略显凌乱的书堆,让书籍爱好者犹如走进了一个考古现场,刚拿起上边的一本书翻了几下,不由自主地就想继续翻看下边的书,好似挖古董一样,总想着下边可能还埋藏着更好的东西。
在一个书摊的角落里,摞了一大堆小人书,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随手拿起一本,翻开一看,是《辕门射戟》,那几个三国时代熟悉的老面孔出现在我的眼前,黑白色的简笔画,把刘备、吕布画得栩栩如生。这就是我的童年!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我的童年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一个小山村度过的,那个年代几乎没什么课外书,小人书也不多,班上偶尔有人带了一本小人书,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去预约。下课后一堆孩子挤到教室的角落里,凑在一起看。有大声朗读的,有旁白解说的,有起哄凑热闹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一本小人书总是要在班级流转好多天,直到最后已经被翻烂了,或是没了封皮,或是缺了好几页,热度才渐渐降下来。或许另外一本小人书又已经悄悄地走进了教室里,只是还没有被大家发现而已。
恋恋不舍地放下小人书,继续往下一个摊位走去。一排陈旧的县志被压在最底层不起眼的地方。一直以来想研究我们那个小县城的历史,但因为工作忙,便没有刻意去找相关的书籍。不经意间在这里看到好多县志,就停住了脚步,仔细去翻找。最终翻遍了这个书摊,几乎把摊位翻了个底朝天,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我想要的书。带着遗憾,留了摊主的微信和电话,告知如有我需要的县志,第一时间通知我。
与摊主闲聊,他说这几年网上销售书籍太普遍了,各种新书、旧书琳琅满目,价格又便宜,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随便挑选,还不用浪费时间专程去实体店,所以,现在旧书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好多回收回来的书,当时还比较新,但放一两年都没人买,最后被翻烂了,卖不出去,只能当作废纸卖给收废品的了。能到这边来买书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大多是路过的人,为了打发时间,到书摊上随便翻翻看看。摊主说,像我这样专程慕名而来的人已经很少见了。
我到这里来,其实也不是非要买什么书不可,也没有抱着淘到什么宝贝的心态,更多的是一种对书籍的单纯喜好和那种阅读的心境。平日里逛大型新书店比较多,售卖的书籍基本上都大同小异没什么特色,反而是这种旧书摊,让人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它蜷缩在城市不起眼的角落里,就像是这座城市里的古迹遗存,与其他有年代感的历史文物一样的存在,让我这样脸上逐年挂上岁月沧桑的人,心境瞬间回到那个纯真简单的童年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