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丽
在小学班级群体中,部分学生因行为习惯、学习表现不佳等原因,容易被排斥在集体之外,成为“边缘”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存在自我认同低、社交适应弱等问题,其成长需求长期被忽视。如何通过有效教育干预,帮助“边缘”学生融入集体、重建自信、实现发展,是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小宇的转化案例为载体,结合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探究适用于小学“边缘”学生的教育策略。
一、“边缘”学生小宇的困境及成因
小宇(化名),男,四年级学生,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结实。在学习与行为层面,他表现出明显问题:因活泼好动而课堂专注度低,作业完成度不足 10%,频繁出现违纪行为,与同学冲突率高,被贴上“坏孩子”标签,逐渐被集体排斥,处于班级边缘。长期的孤立状态导致其自卑心理加剧,极少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形成“行为偏差-同伴排斥-自我封闭” 的恶性循环。成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个人层面,存在懒惰散漫的习惯,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家庭层面,父母工作繁忙,疏于管教与陪伴,孩子长期处于“放养”状态。
小宇所处的困境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亟待教师的有效干预。
二、小宇教育转化的实践路径
(一)捕捉闪光点,搭建赏识桥梁
教育契机始于一次课堂观察:我发现小宇专注绘制的卡通动物作品线条流畅、色彩灵动。我敏锐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立即给予具体赞美。这种肯定让小宇感到惊喜和被关注,成为教育转化的突破口。随后,我引导他从书架选择图文故事书,鼓励将喜欢的内容画下来,并以“写图画名字或一句话介绍”为低起点任务,完成后交给老师。我将其作品整理成《小宇画集》并在课堂展示,此举使同学们逐渐改变对小宇的刻板印象,关系逐渐缓和,为其融入集体奠定基础。
(二)融合读写训练,提升学习能力
在绘画兴趣的驱动下,我逐步融入读写要求,采用“绘画+文字”的融合模式降低学习难度。例如,要求小宇为画作添加2-3句描述性文字。经过一学期训练,小宇的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升。在“我的小发明”习作中,他自主完成 50 余字内容,语句通顺且充满生活气息。这一微小却意义重大的进步,标志着其学习主动性的初步激活。
(三)支持文艺展示,强化自信建设
六一儿童节前夕,小宇主动提出参与班级文化汇演,表演潮汕英歌舞。我给予支持并耐心倾听其分享学习经历。表演前夕,小宇因担心失误被嘲笑而退缩。我通过耐心沟通和正向激励(承诺在后续班级游戏中给予优先参与权),最终帮助他克服了心理障碍。小宇成功完成了时迁舞蛇表演,灵动的动作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这次成功体验使他自信心显著增强,后续主动报名参加班级黑板报绘制,社交参与度大幅提升。
(四)家校协同合作,助力孩子成长
针对小宇的情况,我加强与其父母的沟通,共同探讨有效育儿策略,建议他们在工作之余增加陪伴时间,多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重建信心、克服困难。
三、教育启示与理论支撑
(一)关爱是教育转化的情感基石
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 在小宇的教育转化过程中,教师始终以爱为出发点,关注其情绪需求,给予充分的信任与支持。这种爱让小宇感受到温暖与尊重,从而愿意敞开心扉,接受老师的引导与教育。
(二)赏识教育是激发内驱力的关键
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并及时给予肯定。小宇在绘画方面的才能得到教师的赏识后,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进而在学习和其他方面也表现出积极的改变。通过赏识与引导,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帮助学生重建自我认知,从“被动要求”转向“主动发展”。
(三)教育需要耐心与循序渐进原则
教育是一个渐进过程,小宇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教师通过长期观察捕捉教育契机,从低难度任务逐步提升要求,通过持续的小进步积累实现质变,体现了“慢教育”的智慧。这就要求教师用心关注学生的点滴变化,以持久的耐心和细腻的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小宇的案例证明,对于处于边缘位置的学生,教师只要秉持关爱理念,运用赏识策略,以耐心与智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能为他们点亮心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从“边缘”到“集体一员”的转变。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潜力,教育的意义在于用恰当的方式唤醒这种潜力。教师应肩负起发现与引导的责任,让教育的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这不仅助力个体发展,更对构建和谐班级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