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在亲子沟通中要学会表达爱,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其接纳、尊重与理解,这才是能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的亲子沟通之道。林洁松 摄
□记者 陈伟生 通讯员 何 琳
当孩子把书包摔在沙发上大喊“今天不想写作业”时,有的家长习惯性指责“又偷懒”,有的家长则会蹲下来问“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两种回应背后,是沟通效果的天壤之别。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沟通既能维系健康的亲子关系,又能化解孩子内心的烦恼,帮助其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家长该如何实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呢?汕头市乐见田心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洁婷指出,有效沟通不是简单的语言传递,而是建立情感联结、促进理解与成长的桥梁。实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需要家长放下权威姿态,掌握科学的沟通技巧和方法,改善亲子互动模式,更要在沟通中学会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接纳、尊重与理解,这才是能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的亲子沟通之道。
三种因素阻碍有效沟通
亲子沟通为何会频频受阻,最后反而影响亲子关系呢?对此,陈洁婷分析认为,有三种因素阻碍有效沟通。
一、认知发展阶段的天然挑战。孩子语言表达受限,常陷于“词不达意”的窘境,尤其在愤怒、委屈、情绪激荡时更难理性组织语言;孩子情绪管理能力薄弱,在压力下易被本能情绪主导,表现为哭闹、摔门等非言语对抗,而非清晰表达诉求;认知视角单一,难以理解家长意图,如“快点写作业”可能被解读为“妈妈只关心分数不关心我”,将催促误读为情感否定。
二、家庭互动模式的隐形陷阱。比如,家长自身存在“沟通双标”,要求孩子耐心听讲,自己却频繁打断孩子倾诉;时机与方式错位,如在孩子考试失利崩溃时急于讲道理而非给拥抱,忽视孩子状态与需求;重“解决”轻“联结”,当孩子倾诉烦恼,家长把沟通变成说教,本能反应常常是急于评判、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到感受被忽视,只剩“我做错了”的挫败感,为自我保护而关闭心门;恐惧流露脆弱,部分家长为树立“权威”,习惯用命令、指责替代平等对话,也从不向孩子示弱或道歉,孩子感知到这种情感距离,就不敢袒露真实自我;用“比较”伤害孩子,如“你看隔壁小明每次都考第一”“姐姐从来不用我操心”等,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永远不如别人。
三、环境压力的挤压效应。一方面是屏幕时间吞噬亲子对话时空,如一家人围坐却各自刷手机,物理在场而心灵疏离,孩子习得“孤独才是常态”;另一方面是学业内卷、同伴竞争,让孩子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家庭若未能成为情绪缓冲带,反而施加额外压力,孩子可能将内心风暴转化为对家长的沉默抵抗或言语攻击;此外,无效沟通模式的传导,如目睹父母以吼叫宣泄情绪等,孩子潜意识习得“沟通无用,冲突可怕”,对坦诚交流丧失信心。
用爱搭建亲子沟通桥梁
家长该如何实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呢?陈洁婷给出了建议。
用爱营造安全的沟通“心理容器”
当孩子倾诉时,家长要学会认真倾听、全情在场。如立即停下手头的事,尤其放下手机,转身面向孩子,保持目光接触,用身体语言向孩子表达“此刻,你是我世界的中心”,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
当孩子表达愤怒、嫉妒等“负面”情绪时,家长要学会接纳、理解其情绪的正当性,切忌直接否定,如“这有什么好生气的”,也不要错开话题,如“想点开心的事”。
家长要悬置评判,与孩子共情。家长要学会“反馈式倾听”——“你刚才说……(事实复述)”“这让你感到……(情绪命名)”“是这样吗?”等。例如“好朋友没邀请你去生日会(事实),你感到既伤心又有点生气(情绪),对吗?”此举向孩子传递了“我看见了你的感受,它们值得被尊重”的关键信息。共情虽然没有直接解决问题,却为问题的解决打开了通道。
尊重和肯定让亲子沟通更温暖有效
当孩子倾诉时,家长需要营造尊重的氛围。家长要与孩子保持平等沟通,避免居高临下,要主动放下架子,俯下身与孩子平等交谈,传递“我尊重你”“我们是平等的”信号,让孩子感到被重视。当家长自身情绪波动时,要主动向孩子表达感受,如“妈妈今天工作有点累,说话可能急了,但这不是借口。”家长要注重保护孩子的隐私,不要随意公开孩子的私人话题(如日记内容),培养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让孩子知道家是温暖、安全的港湾。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话语权,在家庭决策中,给孩子参与并表达意见的机会,哪怕是购买玩具、安排周末活动这类小事,也可以问一句“你觉得哪个更好”。这种被尊重的体验,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价值,从而更愿意主动沟通。
家长要学会欣赏与肯定孩子,这是减少沟通障碍的“良方”。即使面对犯错的孩子,也要发现其闪光点,激发其向善动力。每个人都渴望被欣赏,当孩子感受到真诚的肯定,才会敞开心扉。家长要避免使用否定性语言,否则会强化孩子的负面自我认知,长期被否定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掌握沟通技巧,优化互动模式
亲子沟通时,家长要掌握多种沟通技巧,让表达更易被孩子接受。
运用积极倾听法,采用“4:1法则”(孩子表达4分钟时,家长仅回应1分钟,重点复述感受而非评判对错),如“听起来这件事让你很委屈,对吗?”这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用眼神交流、点头示意等肢体语言回应,让孩子知道你在专注听;二是复述孩子话语,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表达被理解;三是捕捉潜台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情绪和感受,并进一步引导表达。
要多用“我信息”代替“你信息”,如将“你怎么又把玩具扔一地”改为“看到玩具扔一地,我收拾起来会很累,希望你能放回箱子里”,从而减少对立;要学会就事论事,不翻旧账,关注问题本身,如孩子打翻牛奶时说“我们一起把这里擦干净,下次小心点”,既指出了问题,又给了改进的机会。还要善用非语言沟通,如表情、语气、肢体接触等,当孩子分享开心事时,一个拥抱比一句“知道了”更能传递喜悦;当孩子犯错时,温和的眼神比严厉的指责更能让他反思,这正是非语言信号在沟通中发挥的作用。
亲子沟通并非家长一味地退让,而要建立规则以平衡自由与边界,减少摩擦。如可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讨论规则,增强认同感;设立后果预演机制,提前约定行为边界及对应措施,如“连续三次打断别人说话,周末减少半小时娱乐时间”,执行时保持前后一致;建立正向强化系统,记录“沟通亮点”(如耐心倾听),积累一定次数后兑换非物质奖励(如家庭电影夜等)。
家长要学会在特殊情境下优化沟通:在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期,要接纳其阶段性特征,承认其自主意识觉醒的合理性,避免将其所有反抗视为“不孝”,如“我知道你想证明自己长大了,我们可以一起商量规则”;可在安全范围内给予孩子选择权,如“今晚作业写到8点还是9点?自己决定但必须按时完成”;同时可以通过运动、音乐等共同兴趣活动重建情感联结,避免亲子间正面冲突。对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进行干预时,家长可运用认知重构技术,用“游戏是工具而非全部”替代“游戏即洪水猛兽”,引导孩子分析游戏背后的成就感需求;实施阶梯式戒断计划,如设定每周递减的游戏时间目标,配合户外运动等进行替代。
家长的沟通方式,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言行教会孩子沟通。如果家长间经常争吵,孩子就会模仿这种冲突的沟通方式;如果家长能平静地表达不同意见,孩子也会学会理性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