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黄耳之名,是在翻阅陈梦茵所著《食经》时。书中记载的粤菜“鼎湖上素”,用到“三菇六耳”共九种菇类,其中的黄耳蕈,就此在我心中埋下好奇的种子。
后来一次偶然,我尝到用鲜黄耳与腐竹烩制的菜。仅以盐、油调味,入口却鲜美得令人沉醉。简单烹饪竟有如此滋味,让我不禁想探究这黄耳蕈究竟是何“神物”。
我国是最早种植蘑菇的国家之一,历史可追溯至唐末五代初期。韩鄂的《四时纂要》详细记载了“种菌子”的两种方法,以构木为材,还提到“食之不损人”。此后,金代《四时类要》、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等典籍,都收录了相关内容,只是将构木改成了楮木。
楮木上生长的菌子味美如鸡,黄耳便是其中之一。因常见,它渐渐成了食菌的代称,不少文人墨客在诗词中提及。如黄庭坚“张子馐我助贫餐,桑鹅楮鸡不足云”,杨万里“菘羔楮鸡避席揖”,史迁“桑鹅楮鸡皆不及”,苏轼“黄菘养士羔,老楮生树鸡”等,都反映出黄耳在当时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苏轼的《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进一步将楮鸡和黄耳联系起来:“遣化何时取众香,法筵斋钵久凄凉。寒蔬病甲谁能采?落叶空畦半已荒。老楮忽生黄耳蕈,故人兼致白芽姜。萧然放箸东南去,又入春山笋蕨乡。”而陆游的“黄耳蕈生殊自喜”“黄耳蕈生斋钵富”等诗句,则明确专指味美的黄耳蕈。
黄耳蕈是毛柄金钱菌的别名。清人《吴蕈谱·谷树蕈》记载:“形瘦而小,高脚,薄口,不作伞张,质纯黄如沉香色,味鲜,作羹微韧,二、三月食。”寥寥数语,把它的形态、颜色、口感和食用时间描述得淋漓尽致。
据《食用菌生物学基础》记载,七百多年前,毛柄金钱菌就已开始栽培生产。该书引用的元代《农桑辑要》相关内容,实则源自《四时纂要》,比《四时纂要》晚了两百年。我国栽培毛柄金钱菌,比西方早六百年。西方最早栽培蘑菇的国家是法国,始于十七八世纪路易十四执政时期。可惜的是,我国许多优秀传统生产技术,或在历史中失传,或因守旧而落后于西方。
黄耳蕈是世界著名栽培食菌,全球产量颇丰,但在我国栽培规模有限,数量远不及香菇、蕈菇等常见菌类。日本产量较多,北海道山区至今沿用《四时纂要》中的古法栽培:选烂构木或楮木及其叶埋于地下,用淘米水浇淋保持湿润,两三日便可长出黄耳蕈。其滋味鲜美如蟹肉,故又称蟹味菇。
毛柄金钱菌食法多样,和草菇相似,适合煮、卤、蒸、烩、炒、焖等多种烹饪方式。无论哪种做法,都有软而脆、柔而嫩、润而滑、清且鲜的特点,鲜美得堪称“超级味精”。哪怕只用它煮豆腐汤,也是难得的美味。除鲜吃外,还能干制、腌制或做罐头,早晨喝粥时搭配,滋味绝妙。
在药膳方面,黄耳蕈也有独特功效,富含多种营养,能益肠胃、理气化痰等。比如黄耳瘦肉汤,将泡发洗净的黄耳蕈与瘦肉同放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约1小时,味道鲜美,有滋阴润燥、健脾益胃的功效,适合身体虚弱、肠胃不佳者。黄耳粥则能增强免疫力,助消化吸收。
近半个世纪来,毛柄金钱菌经改良成了金针菇,推广后迅速成为菇类新宠,是超市必备商品。它的食法和毛柄金钱菌相似,尤其适合自助小火锅。往锅中放一把金针菇,能瞬间提升汤底鲜味。但金针菇不耐久煮,时间稍长脆感就会下降。我吃小火锅时,总把金针菇放在其他食材上,水一滚就迅速捞起,稍凉后入口,菇伞嫩、茎脆,咀嚼时似有清脆声响,那叫一个“爽”!
吕传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