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板,作为家装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从衣柜、橱柜到木门、墙板、地板,几乎都离不开它的身影。其甲醛释放量的高低,直接关乎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进而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健康。
面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营销话术——“我们的家具是‘零甲醛’,母婴级别,孕妇小孩子都能用”“我们的板材用胶量少,更环保”“我们的板材是进口的,比国产质量更好”……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更加适合自己需求的环保板材?如何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地避坑防雷?
认清标准,选材有据可依
“装修的坑,真是一个接一个踩。就说这人造板吧,密度板、颗粒板、欧松板、多层板、生态板……各种名词弄得人头晕眼花,根本无从下手。”正在为新房装修挑选材料的张先生说,“而且,针对它们环保性的判断,市场上也有很多的标准与检测结果,什么E1、E0、ENF,还有国外的F4 星,更是一头雾水,分不清哪个才是最权威、最该相信的。”
5月30日,强制性国家标准 GB 18580-2025《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发布,并将于2026年6月1日全面实施。新国标对人造板及其制品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对人造板及其制品甲醛释放量要求更严。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会长周鸿升表示:“新国标是评价产品环保性能的重要标尺。首次将E0级(限量值≤0.050 mg/m3)纳入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人造板产品甲醛释放限量必须达到E1级(限量值≤0.124 mg/m3)要求,人造板制品则必须达到E0级要求。”
然而,当前国内外人造板的环保标准多种多样、认证标识繁杂,消费者常会陷入“等级越高越好”“认证越多越可靠”的误区,甚至将非权威认证等同于安全保障,忽视国内强制性标准的法律约束力。
对此,周鸿升特别强调:“强制性国家标准在国内市场具有无可替代的法律约束力。消费者在选购人造板材时,首先要确保产品符合中国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一底线。在此基础上,可以优先依据国家推荐性标准和团体标准来识别和选择更高等级、更环保的产品。”
避开人造板及其制品常见消费误区
除了认清标准,消费者在选购人造板及其制品时,还面临着信息难溯、优劣难判的困境,也存在着很多消费误区。
迷信“进口即优于国产” 部分销售人员利用消费者“进口=高端=环保”的认知偏差,刻意模糊国内外标准差异,夸大品牌溢价,掩盖产品质量差距,忽视国内外标准差异和国产技术进步。
国家林草局产业发展规划院教授级高工张忠涛明确指出:“在甲醛释放限量要求方面,中国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580)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产品在国内市场准入的基本门槛和底线要求。而欧盟(如 CE 认证)、美国(如 CARB 认证)、日本(如F☆☆☆☆认证)等地的标准或认证,在中国市场更多的属于企业用于产品宣传和市场选择的范畴,并不具备国内的法律强制性。”
张忠涛表示:“我国在人造板甲醛释放控制领域已走在国际前沿。在限值设定上,我国推荐性国标中的ENF级(≤0.025mg/m3)就优于日本F☆☆☆☆认证(≤0.03mg/m3)和欧盟E1级(≤0.124mg/m3,与我国强制E1级相同)等。而像团体标准‘无醛人造板’(≤0.020mg/m3)则提出了更高要求,引领行业向更高环保等级迈进。”
依赖“闻气味”判断环保性 “闻气味辨环保”的方法,在消费者中颇具代表性。然而,万华禾香集团无醛人造板研究院院长邸明伟纠正了这一误区:“甲醛是一种无色气体,虽然高浓度甲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但在低浓度情况下(尤其是接近或略高于安全限值时),其气味非常微弱,大多数人难以明确闻到。而天然木材本身含有萜烯类等物质,会散发出特有的木香,这并非甲醛。”
判断板材的甲醛释放量是否安全,绝不能仅凭气味。邸明伟建议:“消费者可要求查看产品的中国计量认证(CMA)的检测报告或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的检测报告。CMA属于强制性资质认定,主要针对面向社会出具检测数据的机构,其报告在国内具有法律效力。”
“无醛级”等同于“无醛人造板” 市面上很多品牌都说自己是“无醛级”板材、“零甲醛”、母婴级别、孕妇小孩都能放心使用。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推荐性国家标准GB/T 39600-2021《人造板及其制品甲醛释放量分级》中的ENF级(≤0.025mg/m3)是目前国际上国家级标准中对人造板及其制品甲醛释放限量最严格的要求,ENF级在业内也常被俗称“无醛级”。
“很多消费者容易轻信‘零甲醛’的宣传。”邸明伟解释道,“如果有商家宣称‘零甲醛’,消费者可以追问板材使用的是否是无醛胶黏剂及无醛助剂。消费者应首选生产过程无醛添加的板材,警惕仅用手持检测仪(误差极大,大多为无效检测)演示的营销手段。”
《家居人造板健康消费指南》指出,消费者需要注意“无醛级”和“无醛人造板”是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甲醛释放限量等级的一种,聚焦于产品的甲醛释放量的检测结果,是“结果趋零”;后者则特指生产过程中施加无醛胶粘剂或不施加胶粘剂,且不添加含有甲醛的其他添加剂生产,并满足甲醛释放限量指标限值要求的人造板,是“过程清零”。选购时需结合检验报告与胶粘剂类型等进行综合判断,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忽视使用环境的影响 “我家装修时选的都是E1级板材,当时觉得挺环保的,结果入住后检测,甲醛还是有点超标。”北京业主陈女士抱怨。
大多数消费者在选购人造板时,容易忽略环境的叠加效应与温湿度催化作用,低估小空间内“累积污染”风险,或忽视温湿度对释放的催化作用。专家指出,甲醛释放受环境温度和湿度影响很大,温度和湿度越高,甲醛释放速率越快。
此外,《家居人造板健康消费指南》指出,消费者还需要注意,在居室中,除家具人造板材外,地板、门窗、墙漆、地毯、窗帘等装饰装修材料同样可能是“甲醛释放源”。因此,在人造板材类型和用量选择时,需根据人造板室内承载量计算结果,综合考虑居室中各类因素,避免“叠加污染”。 新 华
相关链接
除了甲醛,选购板材还应注意什么?
判断板材质量的好与坏,应聚焦树种、生产工艺、环保认证、物理力学性能等多个指标。
除了备受关注的甲醛释放量外, 人造板材质量检测的核心指标还涵盖以下四大关键参数:静曲强度(MOR)、弹性模量(MOE)、内结合强度(IB)、吸水厚度膨胀率(TS)。
“消费者在关注环保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板材的物理性能。”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会长周鸿升介绍,“比如做书架层板,如果静曲强度不够,放上书就弯了,甚至断了,那肯定不行。厨房的橱柜门板,如果吸水厚度膨胀率太高,用不了多久就会鼓包变形。”
此外,消费者往往聚焦于板材本身,却忽略了封边技术、五金配件、加工工艺等对板材制品的最终环保性和耐用性的决定性影响。
周鸿升介绍:“封边是环保的‘守护神’,优质、严密的封边能有效封闭板材基材,大幅减少甲醛等有害物质的释放。而工艺则决定了制品的整体品质,比如加工精度、五金件质量、安装工艺等直接影响家具的密封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进而影响长期的环境友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