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柳
刷朋友圈这事儿,像拆盲盒又像逛庙会。手指上下一滑,就能瞥见别人热气腾腾的生活。有时候看着看着,就生出一种错觉——这巴掌大的屏幕里,藏着整个光怪陆离的人间。
大清早六点半,张哥又发了条创业日志。画面里他穿着皱巴巴的POLO衫,黑眼圈重得能挂住两袋面粉,正对着镜头扯着嗓子喊:“兄弟们!咱们的APP今天下载量破十万了!”评论区齐刷刷刷着“张总威武”,我却想起上个月他发的深夜伤感文,说自己抵押房子给员工发工资,配图是办公桌上凉透的泡面。这人呐,大概总爱在朋友圈里演双簧,一面把狼狈藏进保险柜,一面把风光摆上C位。
翻到小李的动态时,我差点笑喷。这小子拍了张会议桌全景,十几台笔记本亮着屏,中间摆着半盒凉透的盒饭,配文“甲方第18版方案已接收,此刻我与盒饭共存亡”。底下同事们疯狂点赞,有人补刀:“建议申请工伤,用脑过度导致的头发锐减。”说来也怪,这些吐槽工作的动态,看着憋屈又解压,像是给疲惫的生活扎了个透气孔。偶尔领导在群里发“大家辛苦了”,转头就能在朋友圈刷到配图表情包——熊猫头流泪,配文“领导您看我这黑眼圈,像不像熬夜改方案的模样”。
最让我羡慕的,还得数楼下王叔。他的朋友圈简直是退休生活图鉴:今天晒在洱海边喂红嘴鸥的视频,海鸥扑棱着翅膀叼走面包屑,他笑得见牙不见眼;明天发九宫格照片,从不同角度拍自家阳台上新开的昙花,配文“千呼万唤始出来”。有一次听他在楼道里念叨,说年轻时总盼退休,真退下来才发现原来慢下来的日子这么有意思。可偶尔也会刷到他凌晨三点转发的养生文章,配句没头没尾的“岁月不饶人啊”,又让人觉得,再洒脱的人,心里也藏着些不为人知的小惆怅。
滑着滑着,刷到大学同学阿美的动态。九宫格照片里,她戴着墨镜站在游艇上,身后碧海蓝天美得像电脑桌面。配文“说走就走的旅行,感恩遇见”,定位在马尔代夫。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说“富婆求带”,有人酸溜溜说“这是第几个国家了”。可我记得毕业那会,她挤在城中村出租屋里,为了八百块房租跟房东讨价还价。如今光鲜亮丽的背后,或许藏着无数个加班到深夜的夜晚,只是没人会把伤疤撕开给人看。这朋友圈啊,有时候真像个哈哈镜,把生活照得变形又失真。
刷到初中班长动态时,莫名地鼻子发酸。他发了张全家福,父母鬓角白发刺得人眼睛疼,配文引用了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评论里大家纷纷感慨时光飞逝,有人说“每次回家都发现爸妈又老了些”,有人则晒出给父母买的保健品,这大概是朋友圈最温情的时刻,那些平日里藏在心底的牵挂,借着一张照片、一段文字,突然就有了安放的角落。
令人意外的是,昨晚刷到前同事老赵转了条众筹链接。这个总在朋友圈晒钓鱼收获、自诩“江湖钓客”的糙汉子,在转发语里写:“老母亲突发重病,实在走投无路了。”底下熟悉的、不熟悉的人纷纷捐款留言,有人说“赵哥别慌,咱们一起扛”。原来再硬气的人,也有被生活压弯脊梁的时候。朋友圈这方小天地,偶尔也能搭起座救命的桥。
夜深人静再翻朋友圈,看着那些闪烁的头像,突然想起《红楼梦》里那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人忙着晒成就,有人急着诉委屈,有人努力扮洒脱。可屏幕背后的真实人生,远比朋友圈里九宫格复杂千万倍,或许我们都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寻找着认同、慰藉,还有那点若有若无的存在感。
关了手机,望着窗外的月光发呆,这圈里圈外的人生,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又或许,真真假假本就难分。就像朋友圈里那些精心挑选的照片、反复斟酌的文案,何尝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在某个瞬间,这些动态能戳中你的心,让你觉得“原来有人和我一样”,这大概就够了。毕竟人间百态,本就藏在这方寸之间的嬉笑怒骂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