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李怀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1月
□陈 斌
在中国人的印记里,近代屈辱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在清军战败的1842年,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撰了50卷的《海国图志》,期冀以一己之力,唤醒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
著名历史学者李怀印以第一次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作为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本书中,李怀印以时间为线索,将中国现代化进程分为挑战、准备、起步、高速增长和走向成熟五个阶段,深入分析地缘战略、财政构造、政治认同等国家转型的关键变量,展开一幅从地缘国家向主权国家、工业国家依次过渡的宏伟历史画卷,从近两百年的视野中管窥中国的现代化。
关于现代化的概念,李怀印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在空间维度上涵盖各领域的总体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在时间维度上涵盖不同阶段的整个现代化过程”,或者说,“现代化是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民主化等一系列侧面所构成的全社会的转型过程”。
李怀印剖析了一些中小规模国家从贫穷快速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路径,认为小国可以通过“依附”发达国家,走现代化的“捷径”。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要面临更为复杂的地缘政治压力,其经济发展也需要更为丰富的产业和链条。单一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极为有限,且难以持续。中国不可能以“搭便车”的方式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前30年,是李怀印剖析得较为精彩的部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强大地缘政治的影响下,中国快速实现了战后经济恢复。建国之初,中国在财政收入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致力于创建一大批重工业项目,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发展并没有照搬其他国家的老路,尤其在国家主权方面坚决不肯让步,保证了国家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在改革开放前,作为“儒家文化圈”的“亚洲四小龙”经济率先腾飞。但这种依赖大国的发展模式对中国并不具有可行性。随着“亚洲四小龙”的产业升级和低端制造业不断外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急需转移,而劳动力充沛的中国显然是产业转移承接的理想之地。与此同时,中国虽然承接了这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从未放弃对传统重工业发展的支持。这也是中国一直保留门类齐全工业基础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李怀印看来,改革开放除了地缘政治和“亚洲四小龙”产业升级转移这两大有利的外部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推广。这一制度不仅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还释放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形成了其他国家无以比拟的“劳动力红利”优势。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人均GDP从1978年的390美元增至2021年的12500美元。2021年GDP总量突破17.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李怀印认为,大国的现代化要取得成功,必须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最基本的,是厚植国力,扩大经济总量;二是最关键的,是形成高端产业领域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探究拉美国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虽然其中有诸多因素,但与经济体量偏小和高端产业稀缺有着重要关系。虽然近年来中国因遭遇外部复杂环境,经济增长持续承压,但国家对高端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始终保持不变,形成了无人机、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当然,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存在太多变量。纵观中国近两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异于西方发达国家模式,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以及不断试错、不断寻路的结果。未来发展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因素,比如人口出生率降低和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这些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着重研究的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