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漫霞
“生态系统” 是初中生物的核心章节,涵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食物链等基础概念,肩负着培养学生系统思维与环保意识的使命。但传统教学以抽象讲解为主,导致学生对生物间的依存关系、生态平衡的动态性等内容理解片面,课堂参与度较低。情境教学法通过构建具象化、生活化的场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契合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认知特点。本文以“生态系统”章节为例,探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及教学影响。
一、情境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一)关联性原则
情境设计需紧扣 “生态系统” 的核心知识点,避免脱离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 “生态系统的组成” 时,以本地公园、池塘等真实环境为载体,让学生直观感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角色,确保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结,避免流于形式化。
(二)生活化原则
选取校园种植园、家乡河流等学生熟悉的场景,降低认知门槛。这一做法契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激活学生的前认知,为新知识搭建 “脚手架”,使抽象概念从身边事物切入,更易被学生理解。
(三)互动性原则
情境需预留足够的参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深化理解。例如,在 “食物链与食物网” 教学中设计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生物间的捕食关系,这一设计呼应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 “倡导探究性学习” 的要求。
二、具体应用策略
(一)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
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农田大量使用农药,会对青蛙、蛇、农作物产生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连锁反应:农药杀害虫→青蛙食物减少→蛇数量下降→害虫泛滥→生态平衡被破坏,从而直观理解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有限” 的知识点。同时引入本地案例,展示学校周边农田的相关数据(某农户连续三年使用农药,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青蛙数量下降 60%),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模拟情境:还原抽象过程
针对 “食物链与食物网” 这一知识点,设计 “池塘生态系统模拟” 活动:准备水草、小鱼等角色卡片,让学生分组搭建生态系统中的关系网,从 “小鱼骤减导致水草疯长、青蛙数量减少” 的模拟现象中,理解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的规律。此外,借助动画演示 “草原狼被捕杀后的连锁反应”,将抽象的生态平衡过程转化为可视化内容,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
(三)实地情境:链接真实生活
组织 “校园生态系统调查”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观察校园种植园,记录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活动痕迹,并绘制相应的食物网。学生从 “蚯蚓分解落叶为植物提供养分” 的现象中,直观感知分解者的作用;从 “杂草区与修剪区生物种类的差异” 中,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活动结束后,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例如有学生发现落叶堆中的昆虫种类(5 种)多于清扫区(2 种),真正实现了 “做中学” 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一)提升知识理解深度
课后测试结果显示,85% 的学生能够准确分析生物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一比例较传统教学提升了30%;70%的学生能结合生活实例阐释“生态系统的组成”,而非机械罗列概念,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具象体验对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增强课堂参与主动性
互动环节让学生从 “被动听讲” 转变为 “主动探究”,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次数明显增加,诸如 “水污染对分解者会产生什么影响” 等问题,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延伸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情境教学模式下的生物课堂更有趣味性。
(三)培养综合素养
在分析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时,学生自发围绕垃圾分类、过度捕捞等话题展开讨论,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在课堂中自然渗透。部分学生在课后主动参与社区河流清理活动,实现了知识向实际行为的转化。
四、结论与反思
情境教学法通过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模拟情境还原抽象过程、实地情境链接真实生活,有效破解了 “生态系统” 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知识理解度、课堂参与度及综合素养。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三点:一是情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避免形式化;二是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控制情境复杂度,聚焦直观现象;三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增强情境的贴近性。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情境教学法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例如利用 AR 技术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提升情境的沉浸感,为初中生物抽象知识的教学提供更多有效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