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亮亮 摄
▲▲庄园园
暑热烦嚣,盛夏漫长,闲暇的时候总会想起老家门口那一丛茂盛的使君子,以往在每个夏日夜晚都开出明亮馨香的花朵,初开时花朵洁白如玉,逐渐转为淡粉,再至鲜红色。
一日三易其样,朝颜夕改,就如爱美的女孩儿一天得换两三套衣裳,精心装扮,热爱生活。每每看到一些人脸上自信飞扬的神情,我心里总会默默地想,她们可以在时光里心安理得,靠的便是这样一份不将就的心吧!
梭罗说:“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其实,平平淡淡、轻松自在的日常反而能呈现更诗意的生活状态。例如,在家里认真摆布家具,营造美的环境,隔段时间家具挪一挪,又换了样子,多了乐趣。偶尔涂涂写写,把画的山水花木裱好了挂在某一面墙上,吃完饭了就端一杯茶驻足欣赏,自得其乐。
不将就的心极为可贵,沉浸式的个人体验更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生活中所有的细节对我来说都有极大的乐趣,我乐意终生对周围的事物有发自内心的关注,并铭刻进岁月的深处。就像小时候,哪怕我都没读过“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我依然对水田中倒映的天光云影记忆深刻。太多不为人知的诗意都隐匿在一个人的似水流年里,需要自己耐心去关注、去发掘、去回味。
有人说,青春年少才有这样的能力,能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更有趣的事情上,不至于时时刻刻囿于困苦和坏情绪。然而,人到中年,经常有一种深深的焦虑,时时被现实逼迫着妥协。对环境的焦虑,对三餐四季的焦虑,对伴侣和子女的焦虑,对年与时驰、意与岁去的焦虑,都在不断侵蚀着我们的身心健康,令我们心力交瘁。
幸运的是,一颗不将就的心总会突出重围去发现,去创造,去享受属于自己的诗意栖息。因为要写专栏文章的关系,我总是一个人驱车在山城的各个角落转悠。大北山绵延千里,千峰万壑间,隐藏着一座座小村庄。而我最喜欢的,是位于大北山深处的桐树坪村。这个村落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保存完好的农耕文明,成为颇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众多的山外游客。
周末天刚蒙蒙亮,我再一次驱车来到桐树坪村,在一处幽静的所在泊车,然后独占了满目的风景。漂亮的鱼儿在清浅的流水中自由地游弋,鸟鸣虫叫、潺潺水声滤去纷扰。一只尚未长成的水鸭噗噗愣愣地蹿出水面,水面泛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为宁静的清晨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诗意。
清冽的溪水淙淙流过,如王摩诘的诗句一般流过我的心头。在拥挤的城市里,街道纵横,人潮涌动,我们却依然显得形单影只,更多时候还是跌跌撞撞地摸索。我不知道如今有多少人能主动走到户外野地,临清风林泉,发怀古幽思,去放空自己,去化解内心的纠结和焦虑。“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多少风行水上的年代,古人总习惯把内在的危机向外转化,以期超越困境,重焕生机。
看得见的景色在眼前,看不见的诗意在心上;眼前的流水和终南别业的清泉水声汩汩,使我陷入了沉思。恍惚间,涓涓细流渐去渐远,穿过千山万壑,终于归流入海——是否古人也如今人?走过树影凌波,鸣禽啾啾,也走过荇藻漂摇,游鱼出听,恍若在仙境游历,不听那市声鼓噪,暂离了红尘喧嚣。今人可如古人,真心欢笑过,痛苦流泪过,曾因为牵缠老病、琐细俗务心灰意冷,又在山水田园、僻远山寺中寻得心灵的诗意栖息地,领略豪情与意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