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龙
新兴街道城乡“颜值”和“气质”的提升,可说是以党建为笔、文化为墨,在“百千万工程”答卷上写下的生动注脚。这场由表及里的变革,不仅刷新了城乡颜值,更重塑了基层治理的文化基因。
街道充分发挥三级党建网格作用,动员社区“两委”干部、党员和网格员深入一线,逐户走访商户和居民,争取群众理解与支持。这种“组织链”嵌入“治理链”的模式,让570立方米杂物清理变成群众自发参与的文明实践,印证了“党建做实就是生产力”的朴素真理。
东郊村将年收2万元的出租地改建口袋公园,看似经济账亏了,却赢得百姓口碑。这恰是新兴街道“拆建并重”理念的缩影——拆的是物理隔阂,建的是情感联结。省道S505线改造中,在外立面改造与绿化中融入历史文化墙绘,这种“带着温度的设计”,让757棵新栽苗木与历史文脉共生,诠释了“绿美”不仅是生态概念,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下义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潮剧夜场场场爆满,武术传承班吸引三代同堂参与,揭示出“以文化人”的深层逻辑。当嵌瓷技艺从博物馆走进围墙,当古八景从县志跃上墙面,文化便完成了从书本插图到生活实景、从“展示品”到“生活品”的转化。这种转化背后,是700万元社会资本与政府投入形成的“文化磁场”,印证了“文化惠民不是单方面给予,而是共同创造”的治理智慧。
新兴街道的实践揭示:党建强则治理顺,文化兴则民心聚。当“百千万工程”遇见千年古邑文化,产生的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催生城乡融合的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正通过一盏盏新安装的路灯、一面面文化墙、一场场社区活动,持续释放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党建红”描绘出秀美的新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