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如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课程是学科教育的核心,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呈现。初中历史教师需灵活运用教材资源,挖掘知识内涵并进行二次加工,以丰富课堂教学;而如何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明确挖掘方向,是亟待探讨的重点。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深挖教材主干知识,促历史课堂常青树根系更发达
(一)适当补充教材内容
若将历史课堂比作一棵树,其常青繁茂的关键在于“培根”。教材主干知识便是这一“根系”,是教学的重点与核心。但受篇幅、内容取舍等限制,教材对部分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阐述常存在简略化、未充分展开甚至留白的情况,这既增加了教学难度,也易让学生产生理解困惑。因此,教师需结合教学实际适当拓展补充,让教学内容更详实完整,助力学生深化理解,唯有如此,才能让历史课堂的 “根系” 深扎土壤,汲取更丰富的养分。
(二)巧用知识结构图
历史学科知识点零散分散、理论性较强,梳理、分析、归纳知识点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基础。知识结构图可作为高效教学辅助工具,通过立体呈现知识点、系统梳理知识框架,以“化繁为简”的思路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知识逻辑。因此,在深挖教材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图十分必要。
通过知识结构图的构建,学生能对零散的知识点形成具体、立体的认知,对整体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运用逻辑也能迎刃而解。如此,历史课堂之树才能根系粗壮,充满生命力。
二、深挖教材辅助栏目,促历史课堂常青树枝繁叶茂
教材除核心正文外,还设有“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 等辅助栏目。这些栏目是主干知识的延伸与补充,既能增强教材的可读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也为丰富教学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助力学生主动开展阅读与思考。
以“知识拓展”栏目为例,其核心功能是延展主干知识,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形成全面认知。例如,在九年级下册《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该栏目简要介绍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但仅通过阅读这段内容,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仍较为片面、浅显。为此,我将该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与概括,以表格形式呈现其背景、核心领域、代表成果及影响等关键信息。这不仅为学生后续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等相关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更有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具体、深入的学习。
三、深挖历史教材家国情怀,促历史课堂常青树挺拔俊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融合了社会责任意识、人文关怀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教材中贯穿古今的教学资源,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想,到“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责任信条,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担当,均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因此,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元素,既是历史教师的重要使命,也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提升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精选文字史料、巧用历史图片、穿插典型历史故事,是引导学生体会家国情怀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相关内容时,我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西方国家据理力争的故事,尤其着重描绘了顾维钧面对英美法等强国代表,毅然勇敢说“不”的场景。此时,学生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为反抗侵略、保卫祖国,不畏强权、为国家与民族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崇高精神,进而激发了自身的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
对教材知识内涵的深度挖掘,不仅是对历史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水平的综合检验,也是衡量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准。历史教师要想将历史讲得清晰透彻,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就必须“深挖井、广引流”。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唯有让教材内涵成为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持续为课堂注入生命力,才能使历史课堂这棵 “常青树” 始终枝繁叶茂。 |